目 录
一、上呼吸道感染
1、普通感冒
2、流行感冒
3、急性扁桃体炎
二、功能性胃肠疾病
1、功能性消化不良
2、肠易激综合症
三、反流性食管炎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
五、慢性胃炎
六、头痛
七、眩晕
八、失眠
一、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分为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指普通感冒,是一种轻微的上呼吸道(鼻及喉部)病毒性感染。广义上还包括流行性感冒,一般比普通感冒更严重,额外的症状包括发热、冷颤及肌肉酸痛,全身性症状较明显。
(一)普通感冒
普通感冒又称急性鼻咽炎,简称感冒,俗称“伤风”,是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中最常见病种,多呈自限性,但发生率高,影响人群面广、量大,经济损失颇巨,且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
症状体征
潜伏期1~3天不等,随病毒而异,肠道病毒最短,腺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较长。起病突然。大多先有鼻和喉部灼热感,随后出现鼻塞、打喷嚏、流涕、全身不适和肌肉酸痛。症状在48h达高峰(病毒脱壳),急性鼻咽炎通常不发热或仅有低热,尤其是鼻病毒或冠状病毒感染时。可有眼结膜充血、流泪、畏光、眼睑肿胀、咽喉黏膜水肿。咽喉和气管炎出现与否因人和因病毒而异。鼻腔分泌物初始为大量水样清涕,以后变为黏液性或脓性。黏脓性分泌物不一定表示继发细菌感染。咳嗽通常不剧烈,持续时间可长达2周。脓性痰或严重的下呼吸道症状提示鼻病毒以外的病毒合并或继发细菌性感染。儿童感冒时其症状多较成人为重,常有下呼吸道症状和消化道症状(呕吐、腹泻等)。感冒多属自限性的,如无并发症,病程4~10天。
用药治疗
1.常用对症治疗药物
(1)异丙托溴铵(溴化异丙托品)喷雾剂:安慰剂对照试验证明对缓解流涕、打喷嚏有效,特别是病程早期第1天开始使用。主要不良反应为15%~20%患者黏液涕中带血丝。
(2)伪麻黄碱:作用于呼吸道黏膜α-肾上腺素能受体,缓解鼻黏膜充血,对心脏和其他外周血管α-受体作用甚微。减轻鼻塞,可改善睡眠。不宜长期应用,3~5天为限。
(3)抗组胺药: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如马来酸氯苯那敏(扑尔敏)对减少打喷嚏和鼻溢有效,老年人有前列腺肥大者慎用。非镇静作用的抗组胺药缺少抗胆碱能作用,效果不肯定。
(4)解热镇痛剂:在发热和肌肉酸痛、头痛患者可选择。以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最常用。应避免与抗HIV药物齐夫多定同时使用。阿司匹林反复应用会增加病毒排出量,而改善症状作用轻微,不予推荐。
(5)镇咳剂:为保护咳嗽反射一般不主张应用,但剧咳影响休息时可酌情应用,以右美沙芬应用较多。
2.可能有用的药物或疗法
(1)维生素C:作用不肯定。有报道感染第1天起服用高剂量维生素C(8.0g/d)可缩短症状持续的时间,并减轻病情。但多数作者对此持否定态度。
(2)葡萄糖酸锌锭剂(zinc gluconates):体外实验显示其对鼻病毒的抑制作用,有临床对照试验表明症状持续时间缩短,但结果很不一致,且不良反应较多。
(3)呼吸加热湿化气:因为鼻病毒复制的最适宜温度是33℃,故提倡呼吸加热湿化气治疗感冒。
3.抗病毒药物治疗 利巴韦林(病毒唑)对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有一定抑制作用,临床应用仅限于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时。对鼻病毒和其他呼吸道病毒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4.抗生素的应用 一般不应该、也不需要应用抗生素。一项安慰剂对照的研究显示在鼻喉冲洗物培养有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或卡他莫拉菌生长的亚组(占20%)抗生素治疗显示症状记分的改善。因此在有细菌定植,呼吸道分泌物中粒细胞增加,出现鼻窦炎、中耳炎等并发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等基础疾病和感冒病程超1周的患者可适当应用抗生素。
(二)流行性感冒
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发热性呼吸道传染病,经飞沫传播,临床典型表现为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酸痛、疲弱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较轻。本病常呈自限性,病程一般为3~4天。婴幼儿、老年人、有心肺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患者或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并发肺炎,预后较差。
症状体征 潜伏期1~3天,可短至6h,长至4天。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
1.典型流感
急起高热,畏寒或寒战,头痛、身痛、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中毒症状明显而呼吸道症状轻微。少数患者可有鼻塞、流涕及畏光、流泪等眼部症状。咳嗽、胸骨后不适或烧灼、咽干、咽痛也较常见。体温可达40℃,面部潮红,咽部及结膜外眦部轻度充血。肺部可有干啰音。发热多于1~2天内达高峰,3~4天内热退,退热后呼吸道症状较明显并持续3~4天后消失,但乏力可持续1~2周。此型最常见。轻型患者发热不超过39℃,症状较轻,病程2~3天。
2.流感病毒性肺炎
流感病毒感染可以由单纯型转为肺炎型,或直接表现为肺炎型,肺炎型系因流感病毒感染自上呼吸道继续向下呼吸道蔓延引起,原发性流感病毒性肺炎容易发生于有潜在肺部及心脏疾病患者(特别是风湿性心脏病,左房室瓣膜狭窄患者)、孕妇或处于免疫缺陷状态的人群,但也有多达一半的病例报道尚未确认有潜在疾病。典型的肺炎型流感发病后,高热持续不退,迅速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剧咳、泡沫黏液痰或痰中带血症状;查体发现双肺呼吸音低,满布哮鸣音,但无实变体征。胸透肺部双侧呈散在絮状阴影,由肺门向四周扩散;其表现与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一致,患者可因心力衰竭或外周循环衰竭而死亡。病程可长达3~4周。血气分析显示明显的低血氧。痰液中易分离到流感病毒,痰涂片革兰染色可见到许多嗜中性多核粒细胞;但痰与血培养均无致病菌生长,抗菌治疗亦无效,病死率可超过50%。婴幼儿及老年人患流感常波及下呼吸道,尤以导致肺炎时病情严重,在因下呼吸道感染住院的小儿病例中约1/4为流感病毒引起。老年人流感肺炎和支气管炎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有增加,60~69岁组发生率为36%,70岁以上组高达73%。老年人流感肺炎往往缺乏初期症状,易被忽略,发现肺炎时常已伴明显脱水、酸中毒或意识障碍等危重情况。
3.中毒型和胃肠型
中毒型极为少见。病毒侵入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引起中毒性症状,临床上有脑炎或脑膜炎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昏迷,成人常有谵妄,儿童可出现抽搐,并出现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细胞数可轻度增加。个别病例可由于血管神经系统紊乱或肾上腺出血导致血压下降或休克。胃肠型流感在儿童中常见,以恶心、呕吐、腹泻、腹痛为主要症状,一般2~3天即可恢复。
用药治疗
1.一般治疗
呼吸道隔离1周或至主要症状消失。宜卧床休息,多饮水,给予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保持鼻咽及口腔清洁,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1等,预防并发症。
2.对症治疗
对发热、头痛者应予对症治疗;但不宜使用含有阿司匹林的退热药,尤其是16岁以下患者,因为该药可能与Reye综合征的发生有关。高热、食欲不振、呕吐者应予以静脉补液。
3.抗病毒治疗
(1)离子通道M2蛋白阻抑剂:金刚烷胺(amantadine)和金刚乙胺(rimantadine)抗流感病毒是通过与M2蛋白相互作用而阻碍其功能,导致通道活性改变,抑制病毒复制。口服金刚乙胺或金刚烷胺可在一两天内减轻发热,缓解全身性症状及呼吸道症状。剂量为200mg/d,口服,共5天;老年人剂量应减半,即服用100mg/d。金刚乙胺的中枢神经系统副作用比金刚烷胺小。由于金刚烷胺经肾脏排泄,以原形经尿排出,故有明显肾功能障碍时能引起严重的神经系统副作用,有肾功能不良的患者需慎用或减少剂量。金刚乙胺或金刚烷胺对流感病毒乙、丙型无效,只对甲型流感病毒有效。对于甲型流感患者,即使是在疾病后期才开始用药,或病情已较为严重,这两种药物仍有一定治疗效果。近年来流感耐药病毒的出现限制了它们的广泛应用。金刚烷胺和流感疫苗的联合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耐药病毒株的传代和传播。
(2)神经氨酸酶抑制剂:鉴于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对涎酸的降解作用具有重要的病毒生物学意义,例如可使其穿入宿主细胞膜、从感染细胞中释放、减少病毒被呼吸道黏液灭活等。故设计涎酸类似物竞争性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可望达到抗流感病毒效果,此即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在理论上,神经氨酸酶抑制剂对于甲、乙型流感病毒均有效。扎那米韦(zanamivir)、奥塞米韦(奥司他韦、达菲)等均为涎酸类似物,能特异性地抑制甲、乙型流感病毒的神经氨酸酶活性;其中活性最强的是扎那米韦,起病后30~36h内给予,能缩短流感病程1~2天,并减轻症状。若早期治疗能更有效地减轻临床病情,其避免发热或退热的有效率达95%。剂量及用法:扎那米韦口服无效,因其在呼吸道局部达不到治疗浓度;必须呼吸道局部给药才能达到治疗效果,可使用“Diskhaler”的专用吸入器,经口吸入,成人和≥12岁儿童,每次两吸,每吸约5mg(10mg/次),2次/d。奥塞米韦成人常用75mg,2次/d,连用5天。与金刚烷胺相比,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诱导耐药病毒产生的可能性较小,但扎那米韦已在体外证实有耐药流感病毒出现。此外,利巴韦林(病毒唑)亦可用于人类甲、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给药方式是小颗粒气溶胶。但药物疗效的有限性和给药方法的特殊性限制了它的利用。已有报道称,缓慢静脉滴注利巴韦林对于治疗流感病毒相关的急性心肌炎有较好疗效。
(3)其他抗病毒药物:鼻内给予大颗粒气溶胶干扰素α,可抑制甲型流感病毒复制和减轻临床症状;但可以出现明显的局部毒性,限制了其应用。正在研究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用于阻断NP和宿主细胞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望能阻断病毒的复制。
4.继发性细菌感染的治疗
根据送检标本(如痰液)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有效的抗菌药物。
咽炎
咽炎是咽部粘膜,粘膜下组织的炎症,常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依据病程的长短和病理改变性质的不同,分为急性咽炎,慢性咽炎两大类 。
其中,慢性咽炎是一种病程发展缓慢的慢性炎症,常与邻近器官或全身性疾病并存,如鼻窦炎、腺样体残留或潴留脓肿、咽囊炎等。急性咽炎是咽粘膜,并波及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常继发于急性鼻炎或急性扁桃体之后或为上呼吸道感染之一部分。
症状体征
1、急性咽喉炎的主要症状是起病急,初起时咽部干燥,灼热;继而疼痛,吞咽唾液时咽痛往往比进食时更为明显;可伴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和四肢酸痛;侵及喉部,可伴声嘶和咳嗽。
2、慢性咽喉炎的主要症状是咽部不适,干、痒、胀,分泌物多而灼痛,易干恶,有异物感,咯之不出,吞之不下。以上症状尤其会在说话稍多、食用刺激性食物后、疲劳或天气变化时加重。
治疗方法
1、病因治疗
包括忌烟洒,防粉尘,处理鼻及鼻窦疾病恢复鼻呼吸,劝患者少作长谈,少作清嗓动作,多做增强体质运动和多给维生素丰富食物或药物。
2、局部治疗
(1)含片及含漱剂;
(2)涂药助消炎和收敛;
(3)熏气,超声雾化吸入或多饮水;
(4)下颌角或咽弓和咽壁局部封闭疗法;
(5)理疗;
(6)增生淋巴组织处理方法有激光、冷冻、电凝、电烙或化学药物烧灼,注意多个淋巴组织宜分期分批治疗;
(7)干燥性咽炎的咽部灌洗,涂药和服增加咽部腺体分泌的碘化钾药物。
预防护理
预防
1、多喝水
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一件事。此外,用盐水熏蒸喉咙也是缓解病情的好方法。可用一个大的碗或汤盆,多放一些煮沸的盐水,张大嘴对着蒸汽吸气、呼气,每次大约10—15分钟,每天2—3次。
2、避免用嗓过度
注意休息,减少操劳,适当锻炼身体。有全身性疾病者应积极治疗。若鼻咽部,口腔有疾病存在更要及时治疗。
3、注意饮食
时常饮用清凉润喉饮料和进食水果,如甘蔗、茅根汁、梨、荸荠、石榴等,每天早晨用淡盐水漱口,还可生吃萝卜或用萝卜做菜吃。
4、注意保湿
保持居室内空气湿润清洁,室内不吸烟,不把有刺激气味的物品放在室内。冬季用暖气取暖时应注意室内不要太干燥,可使用加湿器,或者在睡前放在暖气上块湿毛巾,以保持空气湿润。
5、戒烟酒
烟酒既可刺激咽喉又可使机体功能受损,应坚决戒除。少食煎炒和有刺激性的食物。
6、适量饮花茶
金银花、野菊花、生甘草、玄参、麦门冬、胖大海等,用保温杯开水泡代茶饮,每日不定时饮用。吴茱萸粉30克,醋调后外敷清泉穴,每日一次。青果常含口内慢嚼,徐徐咽其汁;梨连皮切片,青果3枚煎服,对咽炎均有一定的疗效。
护理
1、保持居室内空气湿润清洁,不在室内吸烟,不把有刺激气味的物品放在室内。生炉取暖的家庭,在炉子上放置一盆水,以改善干燥环境。
2、少食煎炒和有刺激性的食物。
3、戒咽,不少病人无决心戒烟,以致服药治疗效果极差,故慢性咽炎必须戒烟。
4、避免过多用声、讲话。注意休息,减少操劳,适当锻炼身体。有全身性疾病者应积极治疗。
病理病因
气候、季节因素(15%)
寒冷可造成咽部粘膜血管收缩,吞噬细胞数目减少,局部抵抗力下降;干燥可影响咽部粘液分泌和纤毛蠕动,降低对空气的清洁、加湿作用,直接对咽部粘膜造成刺激和损害;冬春季节气候变化大,室内空气流通差,也容易引起抵抗力下降和致病微生物入侵。
邻近器官疾病(20%)
鼻腔;鼻窦、口腔、牙齿、牙龈、喉、气管、支气管等邻近器官的急、慢性炎症,沿着粘膜、粘膜下组织、局部淋巴和血液循环侵犯到咽部,或炎性分泌物反复刺激咽部,或鼻病呼吸受阻而被迫张口呼吸等,均可导致咽炎。
全身疾病(20%)
过敏体质或患有全身疾病,如风湿热、痛风、糖尿病,心脏病、贫血、肾炎、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结核、肝硬变及消化系统疾病造成的营养不良、便秘等,均可导致全身抵抗力下降、咽部血液循环障碍,进而引发咽炎。
病原微生物(10%)
包括细菌、病毒、螺旋体、立克次体等,是急性咽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可直接来源于空气、饮食,也可间接来源于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
物理或化学性刺激(15%)
如讲话过多,喜食辛辣、烫热饮食,烟酒过度,化学性气体、粉尘等空气污染,均可损伤咽部粘膜上皮和腺体。破坏局部防御体系。
其它因素(10%)
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睡眠不足等也是诱发咽炎的常见因素。
疾病诊断
1、症状以咽部干燥、梗塞异物感为主
有痒、胀、灼热和疼痛感觉,空咽时或多说话症状明显,为减轻症状或欲吐出“粘痰”常以用力“吭”、“咯”清嗓动作,亦有反复吞咽或频频饮水试图消除不适。
2、检查局部表现分3种类型
(1)咽部慢性充血伴散在性淋巴滤泡增生称单纯性咽炎。
(2)咽部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呈颗粒状突起,咽侧索呈条状突起,时伴悬雍垂肥厚增长者称慢性肥厚性咽炎。
(3)咽粘膜干燥,变薄,苍白发光和时附干痂者,称慢性干燥性咽炎。
3、诊断需仔细询问病史和全面相关检查
以排除咽异物感为主要症状的重要疾病,如咽喉及食管上端癌肿早期,胃酸食管返流,茎突综合征,舌扁桃体肥大和舌咽神经痛等。
4、对慢性咽炎病因调查中,真菌性咽炎不容忽视
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药应用此型咽炎有所增多。偶有淋病性咽炎亦应引起警惕。
并发症
1、急性咽炎时,除咽痛外,还可出现发热、怕冷、头痛、周身酸痛、食欲差,大便干、口干渴等全身中毒反应。有细菌感染时,血液白细胞数升高。如果咽痛剧烈,影响吞咽,还会造成体内营养、代谢失调。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反复发作,可转为慢性。
2、向下发展,可侵犯喉、气管等下呼吸道,引起急性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及肺炎;若致病菌及毒素侵入血液循环,则可引起全身并发症,如急性肾炎、脓毒血症、风湿病等,对身体危害极大。
3、导致咽部抵抗力下降,遇气候冷、热、干、湿变化时,粘膜的加温、加湿调节作用减弱,纤毛活动和分解吞噬功能不足,细菌和病毒容易在局部停留繁殖,成为慢性感染病灶。咽部的感染炎症波及其它系统,可以并发慢性喉炎、肾炎、心脏病等。
4、患了慢性咽炎的人经常感到咽部不适,稍一受凉、劳累,或讲话多、较长时间没喝水,便觉咽痛、灼热加重,咽痒引起阵阵刺激性咳嗽,影响休息。若是干燥或萎缩性咽炎,则咽干明显,讲话和咽唾液也感费劲,需频频饮水湿润,甚至夜间也需要起床喝几次水。
5、表现为咽部异物感,常作吭喀和吞咽动作,希望能将异物排除,而这些无效的清嗓动作只能加重原有的不适。于是病人怀疑自己咽部、喉咙或食管里长了肿瘤,造成很重的精神负担和压抑感。还有的人由于咽部粘膜增厚,影响呼吸的通畅因而睡眠打鼾。
饮食保健
1、要坚决摒弃一些不良饮食习惯,戒烟、戒酒。不食刺激性食物,少食油炸、腌制食物;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蔬菜,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如:猕猴桃、无花果等,西瓜则清热、利咽、消渴是水果中的佳品。
2、还可以喝些对咽炎调理有帮助的中药茶饮,比如说,采用多味滋阴增液、清热化痰、润喉利咽功效的中药材配制而成的中药材饮,对咽炎有很好的调理功效。
(三)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acute tonsillitis)为腭扁桃体的急性非特异性炎症,也称为急性腭扁桃体炎,往往伴有轻重程度不等的急性咽炎。通常所称“咽峡炎”(angina),多为本病的同义词,但“咽峡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前者指全部或部分咽淋巴环的急性炎症,后者指急性腭扁桃体炎。中医称腭扁桃体为“乳蛾”或“喉蛾”,急性扁桃体炎则为“喉蛾胀”或“蛾风”。
症状体征
3型扁桃体炎的基本症状大致相似,只是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的全身症状及局部症状均较轻。
1.全身症状多见于急性滤泡性及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①起病较急,可有畏寒高热。一般持续3~5天。②头痛,食欲差,疲乏无力,腰背及四肢酸痛。可有便秘。③小儿患者可因高热而引起抽搐,呕吐及昏睡。
2.局部症状为主要症状:①咽痛:为急性扁桃体炎的主要症状。初起多为一侧咽痛,继可发展至对侧。吞咽或咳嗽时咽痛加重。疼痛较剧者可致吞咽困难。也可引起耳部放射痛,此乃经迷走神经耳支或舌咽神经鼓室支反射所致。②可表现为言语含糊不清,系软腭运动障碍引起。③若炎症向鼻咽部发展,波及咽鼓管,则可出现耳闷、耳鸣及耳痛症状,有时还可引起听力下降。④葡萄球菌感染者,扁桃体肿大较显著,在幼儿还可引起呼吸困难。
检查:①患者呈急性病容,面色潮红,高热,不愿说话或畏痛而惧怕做吞咽动作。口臭,伸舌时见有舌苔。②咽部黏膜呈弥漫性充血,以扁桃体及两腭弓最严重。③腭扁桃体肿大,在其表面可见黄白色点状滤泡(脓泡),或在隐窝口处有黄白色或灰白色点状豆渣样渗出物,可连成一片形似假膜,不超出扁桃体范围,易拭去,不易出血。④下颌角淋巴结肿大,且有明显压痛。有时因疼痛而感转头不便。⑤血液学检验:白细胞总数升高,中性白细胞增多。
上述症状及检查所见轻重程度因人而异,一般来说,成人症状较轻,儿童症状较重。
用药治疗
1.抗生素应用
(1)首选青霉素,注射前先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用法用量:
①成人:肌注,每日80万~200万U,分1~3次给药。静注,每日200万~600万U,分2次给药。
②小儿:肌注,按体重2.5万U/kg,每12小时1次给药。静注,每日按体重5万~20万U/kg,分2次给药。
(2)对青霉素过敏者,改用红霉素。
用法用量:
①成人:静注,每日1~2g,分2~4次滴注。
②小儿:静注,每日按体重20~40mg/kg。分2~4次滴注。
2.局部治疗局部治疗有含漱液、含片或喷剂,如复方硼砂溶液、1∶5000呋喃西林溶液、华素片、草珊瑚含片、银黄含片、西瓜霜喷剂等。
3.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多饮水,半流质或软食。高热时,服用退热止痛剂。便秘者可服牛黄解毒片,有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消肿镇痛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3片,每日2~3次。孕妇禁用。
4.中医治疗急性扁桃体炎属表、热、实证,外感风火,内有痰热,聚结咽喉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消肿。
按病情辨证施治,2~3天后,可获一定效果。
饮食保健
适宜食用
1、可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
2、多喝开水;
3、饮食应清淡、易消化。
不宜食用
(1)忌食辛辣刺激食物。(2)忌食炙烤、肥腻食物。(3)忌烟酒:(4)忌饮生冷冰冻食物: (5)忌食鱼腥发物: (6)忌食各种温阳补肾之品:
预防护理
急性扁桃体炎为一常见的疾病、影响工作、劳动及学习,且易发生并发症,应以增强抵抗力,预防为主。
预防
1、注意休息,多饮水,通大便,进流食或软食。
2、咽痛明显时要注意尽早输液治疗。以免感染扩散。
3、反复发作时或伴有相应症状时可以在急性发作时进行心电图及小便或抗O的检查,以排除并发肾炎,心肌炎,关节炎等的可能。
4、反复发作或伴有扁桃体周围脓肿、周围炎的病人要最好在炎症消退后手术治疗。
5、要注意与会厌炎相区别,不要因为咽喉疼痛就认为是急性扁桃体炎,会厌炎是可以引起短时间呼吸困难而引起死亡的疾病,决不能轻视。因此如有呼吸不好,应即可到医院就诊。
护理
①适当休息,多饮开水,饮食宜清淡富于营养,禁食辛辣烧烤之物,戒烟酒,忌鱼虾羊肉。吞咽困难者,宜进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利吞咽,减轻疼痛。高热难咽者,应适当补充液体。
②避风寒燥气,室内宜湿润痛风。
③密切观察病情,掌握时机,及时放脓,以利早日康复。危害
正常情况下,扁桃体的淋巴细胞和抗体能将病菌消灭或控制住,维持机体的健康。但是,任何防御的力量都是有限的,当身体抵抗力下降,如在寒冷或潮湿环境、身体过度疲劳、营养不良、缺乏锻炼等情况下,扁桃体的防御能力便会减弱;或者当病菌多次侵袭,特别是病菌数量大、毒力强时,扁桃体会因寡不敌众而被病菌攻破占领,发生炎症,出现红肿、疼痛、化脓。轻者低热、咳嗽,喉部不适;重者高烧不退、呼吸急促,甚至高热惊厥。
若治疗不及时,人体抵抗力不足以战胜病原体时,炎症就可向周围组织扩散,并可经血液播散至其他器官,使之发生炎症,还会引起宝宝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如继发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心脏病、急性肾炎和无显著原因的低热。当然,像扁桃体周围脓肿、急性中耳炎、副鼻窦炎等并发症也时有发生。此时,扁桃体便成了宝宝生病的“罪魁祸首”。
病理病因
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为本病的主要致病菌。非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及腺病毒等也可引起本病。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者亦较多见。近年来,还发现有厌氧菌感染病例。
上述病原体存在于正常人的口腔及扁桃体内而不会致病,当某些因素使全身或局部的抵抗力降低时,病原体方能侵入体内,或原有细菌大量繁殖而致病。而受凉、潮湿、疲劳过度、烟酒过度、有害气体等均可为诱因。
急性扁桃体炎的病原体可通过飞沫、食物或直接接触而传染,故有传染性。
检查方法
实验室检查:
急性扁桃体炎时,血液检查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常增多,有核左移现象。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有助于查明病原微生物和选用抗生素。尿常规可出现暂时性蛋白尿。脓液涂片多为链球菌。因扁桃体慢性炎症的存在,隐窝内细菌毒素不断吸收,扁桃体可成为引起其他全身疾病的病灶。必要时检查血沉、抗链球菌溶血素“O”等。
其他辅助检查:
对疑有肺部感染或心肌炎等并发症病例,应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
并发症
其并发症的危害性往往大于急性扁桃体炎本身,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其并发症已明显减少。可分局部并发症和全身并发症两类。
1.局部并发病较容易引起,为急性炎症直接侵犯邻近组织所致。
(1)颈深部感染:最常见者为扁桃体周脓肿,也可引起咽后脓肿及咽旁脓肿等。
(2)急性扁桃体炎向上蔓延可引起急性中耳炎、急性鼻炎及鼻窦炎;向下可引起急性喉气管炎、急性支气管炎,甚至可引起肺炎,颈内静脉血栓性静脉炎等。
2.全身并发症目前一般认为,全身并发症的发生与各个靶器官对链球菌所产生的Ⅲ型变态反应有关。
(1)急性关节炎:常侵犯肩、肘及膝关节,小关节受累较少。受累关节运动时感疼痛,仅当并发风湿性关节炎时方出现关节肿胀。
(2)风湿热:其症状常在急性扁桃体炎发作后1~3周出现,有时也可发生于急性炎症期间。
(3)循环系统疾病:可引起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内膜炎、急性心肌炎,或急性全心脏炎。在急性扁桃体炎后出现风湿热者,心脏并发症尤为多见。
(4)可引起急性肾炎,多在急性扁桃体炎后2~3周出现症状。另外,还可并发急性尿道炎、急性睾丸炎及附睾炎等。
(5)还可引起脓毒血症、亚急性甲状腺炎、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及急性胆囊炎等。
预后
经过适当治疗后一般预后良好。
发病机制
一般分为3类:
1.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acute catarrhal tonsillitis)多为病毒(腺病毒、流感或副流感病毒等)引起。病变较轻;扁桃体表面黏膜充血,为急性炎症表现,黏膜完整,无明显渗出物。
2.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acute follicular tonsillitis)扁桃体充血、肿胀。其黏膜下,出现较多大小一致的圆形黄白色点状化脓滤泡。而有的淋巴滤泡内只有白细胞增多。这些化脓的淋巴滤泡一般不隆起于扁桃体表面,但可透过黏膜表层窥见。这些散在的黏膜下脓泡均分布于各个隐窝开口之间。
3.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acute lacunar tonsillitis)扁桃体充血肿胀,隐窝内有由脱落上皮细胞、纤维蛋白、白细胞及细菌等组成的豆渣样物,且可逐渐增多,可从隐窝开口溢出,有时互相连成一片形似假膜,易于拭去。
也有将急性腭扁桃体炎分为2类者,即急性卡他性扁桃体炎和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而后者从病理上看已包括了急性滤泡性扁桃体炎及急性隐窝性扁桃体炎2种类型。
二、功能性胃肠疾病
(一)功能性消化不良
概念: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具有由胃和十二指肠功能紊乱引起的症状,经检查排除引起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
病因及发病机制: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已证明FD主要具有以下病理生理学改变:①动力障碍:包括胃排空延迟、胃十二指肠运动协调失常、消化间期III相胃胃肠运动异常等。②内脏感觉过敏:内脏感觉过敏可能与外周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整合等水平的异常有关。③胃底对食物的容受性舒张功能下降。
诊断标准:①有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症状之一种或多种,呈持续或反复发作的慢性过程;②上述症状排便后不能缓解;③排除可解释症状的器质性疾病。
临床表现:主要症状包括上腹痛、上腹灼热感、餐后饱胀和早饱之一种或多种,可同时存在上腹胀、嗳气、食欲不振、恶习、呕吐等。常以某一个或某一组症状为主,在病程中症状也可发生变化。起病多缓慢,病程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反复发作。不少患者有饮食、精神等诱发因素。
治疗:一般治疗: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烟、酒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无特殊食谱,避免个人生活经历中会诱发症状的食物。注意根据患者不同特点进行心理治疗,失眠、焦虑者可适当予以镇静药。
药物治疗:无特效药,主要是经验性治疗。包括抑制胃酸分泌药、促胃肠动力药、根除幽门螺杆菌治疗。
(二)肠易激综合症
病因和发病机制: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认为,IBS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主要是胃肠动力学异常和内脏感觉异常,而造成这些变化的机制则尚未阐明。据认为肠道感染后和精神心理障碍是IBS发病的重要因素。
临床表现:起病隐匿,症状反复发作或慢性迁延,病程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但全身健康状况却不受影响。精神、饮食等因素常诱使症状复发或加重。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腹痛与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分型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和腹泻便秘交替型。
诊断与鉴别诊断:罗马III诊断标准:病程半年以上且近3个月来持续存在腹部不适或腹痛,并伴有下列特点中至少2项: ①症状在排便后改善;②症状发生伴随排便次数改变;③症状发生伴随粪便性状改变。
以下症状不是诊断所必备,但属常见症状,这些症状越多越支持IBS的诊断:①排便频率异常(每天排便>3次或每周<3次);②粪便性状异常(块状/硬便或稀水样便);③粪便排出过程异常(费力、急迫感、排便不尽感);④黏液便;⑤胃肠胀气或腹部膨胀感。
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
鉴别诊断:腹痛为主者应与引起腹痛的疾病鉴别。腹泻为主者应与引起腹泻的疾病鉴别,其中要注意与常见的乳糖不耐受症鉴别。以便秘为主者应与引起便秘的疾病鉴别,其中功能性便秘及药物不良反应引起的便秘常见,应注意详细询问病史。
治疗:(一般治疗)详细询问病史以求发现促发因素,并设法予以去除。告知患者IBS的诊断并详细解释疾病的性质,以解除患者顾虑和提高对治疗的信心,是治疗最重要的一步。教育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上避免诱发症状的食物,因各人而异,一般而言宜避免产气的食物如乳制品、大豆等。高纤维食物有助于改善便秘。对失眠、焦虑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
(二)针对主要症状的药物治疗。胃肠解痉药抗胆碱药物可作为缓解腹痛的短期对症治疗。泻药对便秘型患者酌情使用泻药,宜使用作用温和的轻泻剂以减少不良反应和药物依赖性。抗抑郁药对腹痛症状重,上述治疗无效且精神症状明显者可以试用。其他肠道菌群调节药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酪酸菌等制剂,可纠正肠道菌失调,据报道对腹泻、腹胀有一定疗效,但确切临床疗效尚待证实。
(三)心理和行为疗法。症状严重而顽固,经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无效者应考虑予以心理行为治疗,包括心理治疗、认知疗法、催眠疗法和生物反馈疗法等。
三、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类型,指过多的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的胃灼热感、反酸、吞咽困难等症状,胃镜下可表现为食管黏膜的糜烂及溃疡。男女均可发病,中年人居多,临床以嘈杂、泛酸,甚至进食不畅等为主要表现。
主要病因
抗反流屏障削弱由于年龄的增长,机体老化导致食管下括约肌的收缩力下降,引起食物反流。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也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主要发病机制。
食管清除作用减弱
正常情况下,一旦发生食物的反流,大部分反流物通过1~2次食管自发和继发性的蠕动性收缩将食管内容物排入胃内,即容量清除,剩余的部分则由唾液缓慢地中和。老年人食管蠕动缓慢和唾液产生减少,影响了食管的清除作用。
食管黏膜屏障作用下降
反流物进入食管后,可以凭借食管上皮表面黏液,不移动水层和表面HCO3-,复层鳞状上皮等构成上皮屏障,以及黏膜下丰富的血液供应构成的后上皮屏障,发挥其抗反流物对食管黏膜损伤的作用。随着机体老化,食管黏膜逐渐萎缩,黏膜屏障作用下降。
流行病学
反流性食管炎属于胃食管反流病之一,在欧美国家十分常见。人群中胃灼热、反酸症状的发生率高达10%~20%,亚洲约为6%,而我国在为5.77%~6.2%。反流性食管炎男性比女性高。
好发人群
中老年人、肥胖、吸烟、饮酒及精神压力大者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高发人群。
诱发因素
手术原因
食管或胃手术后引起胃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障碍,使胃液中的胃蛋白酶、十二指肠内容物、胰液反流入食管,刺激食管黏膜。
呕吐物刺激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引起高酸性胃液反流。
某些疾病引起长期反复呕吐,使胃酸、胃蛋白酶反流入食管,导致食管黏膜屏障和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受损。
饮食失当
大量烟酒、过食辛辣食物及过热食物等,易灼伤食管黏膜。另外,有些饮食,如巧克力、咖啡、可乐等,会使胃酸分泌增加,高胃酸时,易产生反流性食管炎。
药物不良反应
如茶碱类、抗胆碱能药物、β受体阻滞剂、烟酸、黄体酮等,会刺激食管黏膜,使食管下段括约肌功能下降,导致胃内容物反流。
症状
反流性食管炎典型症状为反流及烧心,还有吞咽困难及胸痛等非典型症状以及哮喘、咳嗽等食管外症状表现。
典型症状
胃灼热、反酸
一般在胸骨后有烧灼样不适感,多在进食后1小时左右发生。半卧位、躯体前屈或剧烈运动可诱发,服抑酸药后多可缓解或消失。而进食过热、过酸食物,则可使之加重。
胃食管反流
餐后、躯体前屈或夜间卧床睡觉时,有酸性液体或食物从胃食管反流至咽部或口腔。
出血及贫血
严重的食管炎可能出现食管黏膜糜烂,导致出血。初期为慢性少量出血,溃疡会引起大量出血。长期或大量出血,均可导致缺铁性贫血。
其他症状
非典型症状
胸痛
由反流物刺激食管引起,发生在胸骨后。严重时可为剧烈刺痛,可放射到后背胸部、肩部颈部、耳后,有时似心绞痛,可伴有或不伴有烧心和反流。
吞咽困难或胸骨后异物感
见于部分患者,可能是由于食管痉挛或功能紊乱所致,症状呈间歇性,进食固体或液体食物均可发生,少数患者吞咽困难是由食管狭窄引起,呈持续或进行性加重。
食管外症状
包括无季节性发作性夜间哮喘、咳嗽、睡醒后声嘶、中耳炎等。反流还会造成反复发作的吸入性肺炎。
并发症
食管狭窄
反复发生的反流性食管炎产生纤维组织增生,导致食管狭窄,发生率为8%~20%,可引起吞咽困难、哽噎、呕吐、胸痛等症状。
Barrett食管
有恶变倾向,但每年癌变率仅约0.5%,国外85%的食管腺癌发生于Barrett食管。上消化道出血食管黏膜糜烂及溃疡可以导致呕血和(或)黑便,伴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
就医
如果患者出现反酸、烧心症状且反复发作,需积极就医,可通过胃镜检查等明确诊断。同时要注意与食管癌、消化性溃疡以及心绞痛等疾病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出现反酸、烧心症状时,需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治疗。出现反酸、烧心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时,应及时就医。已经确诊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出现吞咽困难、出血等并发症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大多患者优先考虑去消化内科就诊。若患者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需手术治疗时,到胸外科就诊。
需要做的检查
胃镜
是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最准确的方法,并能判断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和有无并发症,结合活检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炎和其他食管病变(如食管癌等)作鉴别。
24小时食管pH监测
应用便携式pH记录仪监测患者24小时食管pH值,提供食管是否存在过度酸反流的客观证据。
食管X线钡餐
该检查对诊断反流性食管炎敏感性不高,对不愿接受或不能耐受胃镜检查者,X线钡餐有助于排除食管癌等其他食管疾病。
食管测压
可测定食管下括约肌的压力,显示频繁的一过性食管下括约肌松弛和评价食管体部的功能,可作为辅助性诊断方法。
诊断标准
反流性食管炎根据其典型症状,辅助胃镜检查可以得到确诊。如患者出现反酸、烧心等典型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可以初步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如进行胃镜检查发现有食管黏膜破损,并能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食管病变,即可进一步诊断为本病。
鉴别诊断
食管癌
食管癌的典型症状是进行性吞咽困难,而反流性食管炎的症状是反酸、烧心,目前食管镜和胃镜检查对其有决定性意义。
消化性溃疡
本病虽然也有泛酸、烧心等症状,与反流性食管炎类似,但其典型表现为反复、周期性、节律性上腹部疼痛,上消化道钡餐造影和胃镜检查可明确诊断。
心绞痛
近50%被疑为心绞痛的胸痛病人是食管源性胸痛,对胸痛病人在心电图和心肌酶谱检查未见异常,且硝酸甘油治疗试验无效时,试用质子泵抑制剂,如治疗有效,可抑诊为反流性食管炎。
治疗
判断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严重程度后,需消除诱因,合理选择药物。治疗目的是快速缓解症状、治愈反流性食管炎,维持缓解、减少复发、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治疗周期
本病采取短期治疗,抑酸药物治疗一般疗程为8周。若停药后复发,必须进行维持治疗。
一般治疗
抬高床头15~20cm,可减少卧位及夜间反流。睡前2~3小时不宜再进食,白天进餐后不宜立即卧床,肥胖者减轻体重可以减少反流。
药物治疗
质子泵抑制剂
质子泵抑制剂可产生显著而持久的抑酸效果,缓解症状快,是糜烂性食管炎的首选药物,常用药物为奥美拉唑、雷贝拉唑等。但停药后患者病情会复发,因此需进行维持治疗。但需强调的是服用该类药物应早餐前给药,药物剂量一定要足,疗程8周。
H2受体拮抗剂
对夜间胃酸分泌抑制明显,可缓解轻至中度患者的症状。但对C级以上的反流性食管炎愈合率差,长期服用会产生药物耐受。常用药物如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
促动力药
单独使用疗效差,PPI(质子泵抑制剂)效果不佳时,考虑联合应用促动力剂,特别是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食管动力减弱和胃排空延迟的患者。常用有莫沙必利、伊托必利等。
制酸剂
可中和胃酸,常用的药物是含有铝、镁、铋等碱性盐类及其复合制剂,可用于解除症状,对反流性食管炎的愈合几乎无作用,但铝碳酸镁有吸附胆汁的作用,常用的药物有铝碳酸镁。
手术治疗
抗反流手术是不同术式的胃底折叠术,目的是阻止胃内容反流入食管。对于需要长期使用大剂量质子泵抑制剂维持治疗的患者,可以根据患者的意愿来决定抗反流手术。对确诊由反流引起的严重呼吸道疾病的患者,质子泵抑制剂疗效欠佳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预后
反流性食管炎经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可以治愈,能够减轻或消除食管炎症状、维持正常的生活质量。但停药后2/3的病人症状复发,B级以上食管炎6个月后100%复发,故必须进行维持治疗。
能否治愈
本病能治愈,但停药后2/3的病人症状会复发。
复诊
反流性食管炎症状反复时需要复查,必要时复查胃镜。
饮食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在饮食上需注意合理、均衡地分配各种营养物质,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症状的减轻,嗜酒者应戒酒。
饮食调理
避免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的食物,如高脂肪、巧克力、咖啡、酒精、碳酸饮料、薄荷、酸性与刺激性食品等。
避免长期吸烟、饮酒等刺激性食物或药物,防止食管黏膜不能抵御反流物的损害。
宜低脂食物,清淡饮食。
护理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需提高自身对该病的认识,改善自身生活方式,合理调节饮食结构,要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配合治疗,避免诱发因素。
日常护理
口服用药
了解各类抑酸、促进动力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遵医嘱正确服用。
改善生活方式
白天进餐后不宜立即卧床,为了减少卧位及夜间反流,睡前2小时内不宜进食,抬高床头15~20cm。睡前2~3小时不宜再进食。注意减少引起腹压增高的因素,如肥胖、便秘、紧束腰带等。
病情监测
观察并记录每天进餐次数、进食量、种类,以了解其摄入营养素的情况,同时要注意观察反酸、烧心症状是否有所改善或加重,如症状进一步加重,则需要及时就医。
预防
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疾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导致本病的原因之一,所以平时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不仅可以预防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对于确诊的患者而言,也可以降低该病的复发率。
早期筛查
长期出现反流、烧心典型症状的患者,需要及时就医,可通过内镜检查进行筛查。
预防措施
合理膳食,以低脂食物、清淡饮食为主,避免可引起食管下括约肌压力降低的食物。
戒烟酒,改善生活方式,避免腹压增加。
改变不良进食习惯,进食时需要细嚼慢咽,速度不宜过快,且睡前2~3小时要避免进食,或者进食后不宜立即平躺。
四、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或幽门螺旋菌,英文名Helicobacterpylori,简称Hp。是革兰氏阴性、微需氧的细菌,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区域内。它会引起胃黏膜轻微的慢性发炎,甚或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与胃癌。由巴里·马歇尔(BarryJ.Marshall)和罗宾·沃伦(J.RobinWarren)二人发现,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幽门螺杆菌是微需氧菌,环境氧要求5~8%,在大气或绝对厌氧环境下不能生长。
幽门螺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
感染途径
专家指出,正常情况下,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护机制
幽门螺杆菌(胃酸、蛋白酶的分泌功能,不溶性与可溶性粘液层的保护作用,有规律的运动等),能抵御经口而入的千百种微生物的侵袭。自从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发现了幽门螺杆菌以后,才认识到幽门螺杆菌几乎是能够突破这一天然屏障的唯一元凶。goodwin把幽门螺杆菌对胃粘膜屏障在破坏作用比喻作对“屋顶”的破坏给屋内造成灾难那样的后果,故称为“屋漏”学说。
目前对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途径的研究能归入这一学说的资料最多。主要包括:①使幽门螺杆菌穿透粘液层在胃上皮细胞表面定居的因素;②对胃上皮细胞等起破坏作用的毒素因子;③各种炎症细胞及炎症介质;④免疫反应物质等。
这些因素构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途径的基本病理变化,即各种类型的急、慢性胃炎。其中近年来得到最重要关注的是空泡毒素vaca、细胞毒素相关蛋白质caga,和尿素酶等的作用及其分子生物学研究。
感染症状
幽门螺杆菌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烧心以及胃痛、口臭。这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诱发胃泌素疯狂分泌,而发生发酸烧心,而具有胃溃疡疾病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更是引起了主要症状胃痛的发生,口臭最直接的病菌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了。
2)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引起慢性胃炎。所发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病程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
3)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从而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而且患者多会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等,均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比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多数倍。
4)幽门螺杆菌感染一般有时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这时一般是通过检查来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幽门螺杆菌这种致病菌,很容易诱发胃肠疾病的发生。幽门螺杆菌症状有哪些表现就是这些了。
防治方法
医学家们认为,彻底消灭幽门螺杆菌并非难事,90%的细菌感染者经过1~2周治疗后,体内的幽门螺杆菌往往能被消灭殆尽。他们建议,应当进行全民普查,至少应该对接受过胃部手术、有过胃病、或亲属中有过胃癌的人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查,并对感染者进行杀菌治疗,这样有望控制胃癌。
检测方法
卡式呼气试验
自1983年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分离培养成功以来,对Hp感染的诊断已发展出了许多方法,包括有细菌学、病理学、血清学、同位素示踪、分子生物学等。但总的讲来,从标本采集角度看,可以分为侵袭性和非侵袭性两大类。
侵袭性方法
主要指必需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检查的方法,是目前消化病学科的常规方法。它包括细菌的分离培养和直接涂片、快速尿素酶试验,药敏试验。
非侵袭性方法
主要指不通过胃镜取活检标本诊断Hp标本感染的方法。这类方法包括血清学和同位素踪两大类。
Hp相关疾病
Hp在DU的检出率约90%、GU为70%-80%。
根除Hp后溃疡复发率由50%-70%降至5%以下。
治疗措施
PPI或胶体铋加两种抗生素的三联治疗方案有较高根除率。
PPI加克拉霉素再加阿莫西林或甲硝唑的方案根除率最高。
根除治疗后复查:应在根除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且在检查前停用PPI或铋剂2周。
五、慢性胃炎
概述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是一种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症性疾病。部分患者在后期可出现胃黏膜固有层腺体萎缩、化生,继而出现上皮内瘤变,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慢性胃炎可分为慢性浅表性胃炎(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两大类。此病主要进行药物治疗,部分患者可选择进行手术治疗,一般经过积极治疗后,预后良好,但可反复发作。
疾病分类
病因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疾病,引起慢性胃炎的原因主要有幽门螺杆菌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饮酒等,慢性胃炎不具有传染性。药物、胆汁反流、自身免疫等因素也可导致慢性胃炎。好发于饮食无度者、长期加班者、长期酗酒者。
主要病因
生物因素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慢性胃炎最常见的病因,可造成胃黏膜出现炎症损伤。
食物因素
若长期进食过于粗糙、过冷、过热,长期饮酒、喝咖啡、吸烟,可造成胃黏膜反复损伤而患此病。
免疫性因素
若患者体内免疫功能出现异常,可导致胃酸合成减少,出现此病。
第三年龄因素和胃黏膜营养因子缺乏。
化学因素
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可破坏胃黏膜。此外,出现胆汁、胰液、肠液反流,也可影响胃黏膜屏障。
流行病学
慢性胃炎是常见多发病,据资料显示,成年人慢性胃炎患病率为50%~80%,以慢性浅表性胃炎居多。随着年龄的增加,慢性胃炎的发病率也会增加,并且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性增大。一般情况下,由于男性的不良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男性慢性胃炎发病率高于女性。
好发人群
饮食无度者
长期的饮食无度,饮食的不规律或长期进食生、冷、硬的食物可能会造成慢性胃炎。
长期加班者
长期的加班可能会使饮食不规律,同时长期的劳累也会增加患病几率。
长期酗酒者
乙醇可导致胃黏膜糜烂及黏膜出血。
经常在外吃饭者
幽门螺杆菌具有传染性,经常在外吃饭可能因共餐引起传染。
症状
慢性胃炎的典型症状是上腹部不适,一般会出现食欲不振、反酸、嗳气等症状,慢性胃炎可伴有乏力、精神淡漠、舌炎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人会因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出现贫血的症状。临床分型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其中肥厚性胃炎少见,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即慢性浅表性胃炎。
典型症状
中上腹不适
可呈饱胀感、隐痛,疼痛无规律,一般饮食后较重。
消化不良症状
包括嗳气、反酸、恶心等。
食欲不振
没有食欲,进食量减少。
贫血
可见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少量失血,或者自身免疫性胃炎导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
其他症状
慢性胃炎可伴有乏力、精神淡漠、舌炎等,部分患者无明显症状。
并发症
胃溃疡
少数慢性胃炎可伴发溃疡,表现为胃部烧灼痛,多发生于餐后半小时到一小时,且疼痛持续数分钟到几小时,反复出现,服用抑酸剂可缓解。
贫血
因长期小量胃出血,可能导致贫血。此外,自身免疫性胃炎因缺乏内因子,可能引起巨幼细胞性贫血。
就医
如果患者出现腹胀、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于消化科或急诊科,并做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但同时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进行鉴别。
就医指征
如果患者未表现出明显症状或检查后发现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
如果患者经常出现腹痛,症状较轻,或仅仅是胃部轻微不适,应及时就医。
如果患者有慢性胃炎病史,当过量饮酒、暴饮暴食等因素,出现剧烈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需要做的检查
胃镜检查
胃炎确诊方法,可直接观察到胃黏膜。必要时可通过胃镜取病理活检,进一步检查。
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碳13或碳14呼气试验,可检测患者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其他侵入性检测方法有快速尿素酶试验、胃黏膜组织切片染色镜检等。
影像学检查
如X线钡餐、立位腹平片、腹部CT等,有助于判断有无穿孔、肿瘤等问题。
实验室检查
如血常规、血清胃泌素浓度、血清维生素B12浓度、血清壁细胞抗体等。其中血清维生素B12浓度、血清壁细胞抗体有助于诊断自身免疫性胃炎。
诊断标准
胃镜和病理活检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病变处黏膜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改变,有时有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红白相间,白区凹陷,皱襞变细或平坦。由于黏膜变薄可透见呈紫蓝色的黏膜下血管,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如伴有增生性改变者,黏膜表面颗粒状或结节状。
若HP(幽门螺杆菌)检测,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综合胃镜和病理活检,可诊断为慢性胃炎。
鉴别诊断
功能性消化不良
该病除与慢性胃炎症状相似,如餐后上腹饱胀、上腹疼痛等消化不良症状外,常伴有抑郁或焦虑,胃镜检查无改变,可以此鉴别。
急性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上腹部疼痛剧烈,且常向腰背部放射,甚至可引起休克,可伴恶心、呕吐,但呕吐后腹痛不缓解。急性胃炎呕吐后腹痛常缓解,腹痛程度也轻。
急性阑尾炎
早期可出现与急性胃炎类似的上腹痛、恶心、呕吐,但随着病情进展,疼痛逐渐转向右下腹,且有固定的压痛及反跳痛,且多伴有发热。
治疗
慢性胃炎一般治疗1~2个月,反复发作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有雷尼替丁、多潘立酮等,也可通过中医治疗,重症异型增生患者可行手术治疗。
治疗周期
慢性胃炎一般治疗1~2个月,反复发作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
药物治疗
雷尼替丁
属于一种抑酸剂,可有效缓解腹痛,改善症状。
硫糖铝
属于一种胃黏膜保护剂,修复胃黏膜。
多潘立酮
属于一种促进胃动力的药物,适合于伴有胃下垂、幽门张力降低、胆汁反流者,也可缓解恶心、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
复方消化酶
可以补充消化酶,改善消化不良的症状。
维生素B12
针对胃体萎缩性胃炎合并恶性贫血,需终生注射维生素B12。
奥美拉唑
作为抑酸药物,适用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炎,慢性胃炎伴有糜烂,症状较重的患者。
手术治疗
当慢性萎缩性胃炎伴重症异型增生,可考虑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可以在胃镜下行黏膜下剥离术或黏膜切除术。该方法为微创的治疗方法,在胃镜下将病变逐渐切除,一般手术时间1~2小时,对患者的身体及体力造成的损害小,术中及术后有出血、穿孔等风险,需要密切监测。
预后
慢性胃炎经过治疗后,患者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但对于反复发作的患者,需要长期间歇性治疗。本病一般不会影响自然寿命,但需据患者病情决定,病情稳定的患者一般1年检查一次胃镜,病情严重者,建议6个月检查一次胃镜。
能否治愈
慢性胃炎能治愈,但大多数患者会出现反复发作的现象,需要长期治疗。
复诊
慢性胃炎患者复诊时间需要根据病情决定,病情稳定的患者一般1年检查一次胃镜,病情严重者,建议6个月检查一次胃镜。
饮食
饮食养生是慢性胃炎防治的关键,慢性胃炎患者需注意营养均衡,在日常饮食中应以清淡、易消化、刺激性小的食物为主,食物中需包含植物蛋白、脂肪、维生素、无机盐、糖类等,注意比例适合,保证营养元素充足,防止营养不良的情况发生。
饮食调理
忌辛辣、刺激食物,辛辣、刺激食物对胃黏膜的刺激性较大,会引发胃部不适。
忌酒精,长期饮酒可损伤胃黏膜。
忌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或长期饥饿,都会引起慢性胃炎的复发。
宜采用蒸、煮、烩、焖、炖、氽的烹饪方法,使食物细软、易于消化。
宜选择新鲜的蔬菜和水果,促进铁的吸收。
宜食用米汤、马铃薯和牛奶等食物,有助于恢复胃黏膜。
护理
慢性胃炎患者需要注意,病情较轻者可以适当运动,病情严重者应注意休息,及时监测病情的发展,调整心态,积极配合治疗,以早日获得康复。
日常护理
了解各类慢性胃炎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不良反应和注意事项,指导病人正确服用。
腹胀和腹部不适的患者,注意腹部保暖,用热水袋局部热敷,并可轻轻按摩上腹部。腹痛较严重的患者,可遵医嘱使用解痉药物,以缓解疼痛。软烂的食物易于消化,少吃粗糙、纤维多的食物,食物做工要精细,富含营养。
特殊注意事项
患者应注意避免幽门螺杆菌的反复感染,要注意饮食卫生,尤其在外出就餐时选择分餐或自助餐。
粪-口传播是感染的主要途径,故食物加工过程的污染可能导致感染复发,注意烹调的卫生。
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家庭聚集性,为了预防幽门螺杆菌,成功根除患者的复发,应该对家庭成员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测和根除治疗。
预防
外出用餐时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幽门螺杆菌的传染导致的慢性胃炎,饮食应规律,不要暴饮暴食,不要长期酗酒。家庭中患有幽门螺杆菌引起的胃炎的人群应及时排查,防止因交叉感染所导致的慢性胃炎。
预防措施
平日饮食应营养均衡,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少食腌制、熏制食品。避免经常食用过凉或过烫食物,避免过期食物。建议采用分餐制,以预防幽门螺杆菌感染。
保持身心愉快,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改变用餐习惯,避免使用公筷,不混用餐具,避免幽门螺杆菌感染。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避免药物损伤胃黏膜。
六、头痛
概述
头痛一般是指头颅上半部(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疼痛。眼睛、鼻子、脸部与下颌的疼痛经常传导到头部,也可引起头痛。急性头痛为内科急症中最常见的症状,它可以是劳累、精神紧张和焦虑的一般表现,或是许多全身性疾病的一种伴随症状;也可能是高血压脑病、脑卒中或颅内肿瘤等颅内严重疾病的一种较早期信号。出现头痛,应首先确定就诊的急性头痛患者是否由颅内病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颅内肿瘤等引起,因为这些疾病若处理不及时,常危及生命。
发生在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头颅上半部疼痛被称为头痛,头痛的病因、性质不同,症状会有所不同。
头痛患者可能会伴随恶心、呕吐、眩晕、视力障碍、精神症状等症状。
能够引起头痛的原因很多。颅内病变,如脑膜炎,脑血管病,低颅压综合征,癫痫病等可引起头痛;颅脑损伤后出现脑水肿、感染等可引起头痛;颅外头颈部病变,颈椎病等也可以引起头痛;鼻部病变和眼部病变也会引起头痛。
头痛患者除了要使用止痛药物对症治疗外,还可以选择物理治疗、有手术指征患者可手术治疗。
头痛患者日常要避免食用能够诱发头痛发病的食物,如浓咖啡、浓茶等。
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眩晕、头晕
治疗周期
视病因而定,一般配合医生积极治疗,多可获得缓解,有的患者需长期间歇性治疗。
常用药物
阿司匹林、布洛芬、曲马多、复方对乙酰氨基酚片、头痛宁胶囊
常用检查
血常规、脑电图、头部CT、头部MRI
重要提醒
头痛病因复杂,发生头痛的患者,需要积极筛查病因,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可以盲目用药,避免掩盖病情。
病因
能够引起头痛的原因有很多,既可以是原发的疾病(偏头痛、紧张型头痛或丛集性头痛),也可能是一些疾病的继发症状,有时候可能找不到病因。虽然大部分头痛是良性,而且常常病因不明,但某些继发性头痛可能相当严重,有时甚至危及生命。大致可将头痛常见的原因归类为颅内病变引起的头痛、颅外头颈部病变引起的头痛、头颈部意外躯体疾病引起的头痛、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引起的头痛。
疾病因素
颅内病变引起的头痛
脑膜炎,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肿物及颅内压增高,包括脑肿瘤、脑脓肿、颅内血肿、囊肿(蛛网膜炎)、脑寄生虫、低颅压综合征、癫痫性头痛等。
颅脑损伤后头痛
颅脑损伤早期头痛与软组织损伤、脑水肿、颅内出血、血肿、感染等有关。后期的头痛相当多见,大多为衰弱表现,称为“外伤性神经征”或“脑外伤后综合征”。
血管性头痛
偏头痛、丛集性头痛、感染、中毒、高热、高血压、各种缺氧状态以及低血糖等引起的头痛。
头颈部神经炎性头痛
三叉神经、枕大神经、眶上神经和耳颞神经等,均可因受寒、感染或外伤引起头部神经痛。
头颈部皮肤、肌肉、颅骨病变引起的头痛
头皮的急性感染、疖肿、颅骨肿瘤均可引起局部头痛,颈椎病引起肌收缩性头痛相当多见。
鼻部病变引起的头痛
鼻旁窦炎、鼻咽腔癌肿等引起头痛。
眼部病变引起的头痛
屈光不正包括远视、散光、老视及眼肌平衡失调,青光眼,眼部急性感染等常引起剧烈头痛。
耳部病变引起的头痛
急性中耳炎、乳突炎可有严重耳痛并扩及一侧头痛,多呈搏动性。
口腔病变引起的头痛
牙痛有时可扩及病侧面部疼痛,颞颌关节痛常自局部扩及一侧头痛,咬合时关节疼痛,并有局部压痛。
头颈部以外躯体疾病引起的头痛
包括非偏头痛类血管性头痛 多为全身性疾病使颅内外血管扩张引起,如感染、中毒、高热、高血压、各种缺氧状态,如脑供血不足、心肺功能不全、贫血等。
牵引性头痛
见于心功能不全、肺气肿等,因颅内静脉淤血引起轻度脑肿胀所致。
神经衰弱性头痛
即神经衰弱综合征,多见于慢性感染,如结核、肝炎、小儿肠寄生虫病等和内分泌代谢疾病,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围绝经期综合征等。
神经官能症及精神病也能引起的头痛。
相关疾病
脑膜炎、脑肿瘤、脑脓肿、颅内血肿
非疾病因素
头部挫伤、撞伤等也可以引起头痛。
症状
头痛典型的症状根据头痛的部位、头痛时间、性质、程度、发生速度会有所不同,头痛的原因不同,伴随症状也有所不同。
症状分类
由于引起头痛的原因多而复杂,因此其临床分类也十分复杂。国际头痛学会按其功能将头痛分类为偏头痛、紧张型头痛、丛集性头痛和慢性阵发性半边头痛、非器质性病变的头痛、头颅外伤引起的头痛、血管疾病性头痛、血管性颅内疾病引起的头痛、其他物品的应用和机械引起的头痛、非颅脑感染引起的头痛、代谢性疾病引起的头痛、颜面五官或头颅其他结构疾患引起的头痛或面部痛、颅神经痛、神经干痛传入性头痛及颈源性头痛等。
典型症状
头痛的部位
神经痛包括眶上神经痛、枕神经痛及三叉神经痛等,疼痛部位分别局限于眼眶、枕后及三叉神经分布区。颅内占位性病变首发头痛部位常有定位价值,后颅凹病变常发生枕项区疼痛,而幕上病变头痛常位于前额颞部和顶区。颅内压增高或急性颅内感染多出现弥漫性全头痛。
头痛的时间
不同原因的头痛,其发作时间各不相同。突然发生,持续时间极短,多为功能性疾病,神经痛可短至数秒或数十秒,频繁发作。
偏头痛常为数小时或1~2天。慢性持续性头痛以器质性病变多见,如头部邻近器官(眼、鼻、耳)的疾病,可持续多日的头痛;而持续性进行性头痛,则见于颅内压增高、占位性病变;但神经症的头痛可呈成年累月不断,波动性较大,随情绪或体内外因素而变化。由血压增高引起的头痛多发生在白天觉醒之时,而丛集性头痛多在夜间发作。晨起头痛加重者,系由于夜间颅内压相对增高,多提示是颅内占位性病变,但鼻窦炎症由于分泌物在夜间积累,晨起亦见头痛加重。另外偏头痛患者亦常见清晨头痛。
头痛的性质
搏动性跳痛常为血管性头痛;发作性电击样剧痛为三叉神经痛的特征;咽后部发作性疼痛,可因吞咽动作诱发或加重者应考虑舌咽神经痛;紧箍样头痛多为肌紧张性头痛;眼、耳、鼻疾病所伴发者,大多数是胀痛或钝痛;神经症则是隐隐作痛,时轻时重。
头痛的程度
头痛的程度常不能反映病情的严重度,有时颅内占位性病变头痛并不严重,而慢性焦虑症的头痛却表现剧烈难忍。一般而言,剧烈头痛常见于神经痛、偏头痛、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炎等;中等程度头痛,主要见于颅内占位性病变、慢性炎症等;轻度头痛,可见于神经症及某些邻近器官(耳、眼、鼻)病变。
头痛的发生速度与影响因素
头痛发生的速度及影响因素,急性突发性头痛,除多为血管性头痛外,尚有急性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等)、急性感染性疾病。缓慢发生的头痛且进行性加重,并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可能为颅内占位性病变,而无颅内压增高者可见于紧张性头痛。咳嗽、用力或头部转动,常使颅内压增高而头痛加剧;直立位可使肌紧张性头痛或腰穿后反应等加重,而丛集性头痛则减轻;压迫颞、额部动脉或颈总动脉可使血管性头痛减轻。
伴随症状
恶心、呕吐
常为颅内压力增高脑膜受剌激的表现,多见于颅内肿瘤或颅内感染,突发头痛伴恶心、呕吐,呕吐后头痛缓解者可见于偏头痛。
眩晕
多见于后颅窝病变,如肿瘤以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
体位改变
脑室系统病变和后颅窝病变常有强迫头位,低颅压性头痛常于卧位时头痛消失,坐位或立位时加重。
视力障碍及其他眼部症状
颅内压増高性头痛和青光眼发作可有短暂的视力减退或视力模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时也可见短暂的视力减退。偏头痛发作前多有视觉先兆,如闪光性暗点和偏盲等。出现复视伴呕吐者应高度怀疑脑肿瘤,如同时伴有发热则应考虑脑膜炎的可能,伴有眼底视神经盘水肿或出血需考虑脑肿瘤或高血压性脑病等。
精神症状
紧张型头痛和精神疾病所致的头痛常伴失眠、焦虑和紧张等。病变早期出现淡漠或欣快可能为额叶肿瘤或神经梅毒。
自主神经症状
头痛时常伴有面色苍白、多汗、心悸、呕吐以及腹泻等症状,多见于偏头痛和不典型梅尼埃病等。
血管杂音
压迫患侧颈动脉,杂音可减弱或消失,见于动静脉畸形。
并发症
头痛可因损伤的性质而表现为不同的并发症。
脑震荡后遗症的头痛,除头痛外,还有头晕、耳鸣、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衰退、精神委靡或情绪易激惹等症状。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头痛,发作时疼痛明显,并伴同侧瞳孔改变(先扩大后缩小)、眼睑下垂及面部多汗。
精神性头痛则有精神过度紧张、抑郁等表现。
就医
头痛的病因十分复杂,有些原发性头痛,不经治疗病情会自行好转。而颅内病变等引起的头痛,是非常危险的讯号,需要积极筛查病因,尽早治疗。
就医指征
若患者出现头痛的症状,不论头痛的部位、性质、头痛出现的时间、程度,都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一步检查。若头痛患者伴随有恶心、呕吐、眩晕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头痛患者,伴随偏身功能障碍、喷射性呕吐、嗜睡等症状,应立即就医。
就诊科室
1.如果发生头痛,应该去神经内科就诊。
2.如果患者出现头痛,伴随有喷射性呕吐、嗜睡、偏瘫等症状,应该及时前往急诊科或神经内科就诊。
需要做的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应注意白细胞总数及其分类计数。如白细胞总数增高及中性粒细胞增多则应考虑为感染所致。如嗜酸性粒细胞总数和百分数增高,则有寄生虫感染的可能性。
2.尿常规检查
如发现蛋白增高及各种管型尿可考虑急、慢性肾炎。如尿糖(++)以上则为糖尿病所引起的头痛。
3.大便常规检查
头痛患者的大便中如有脓白细胞,可诊断为细菌性痢疾引起的头痛。粪便检查更应注意绦虫卵和节片,如阳性则为脑囊虫所致头痛。
4.肝功能检查
头痛患者的肝功能检查,应注意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数值。同时注意表面抗原(HBsAg)是否阳性,如表面抗原阳性则应考虑有肝炎病毒感染的可能。
5.脑电图
头痛患者有些需做脑电图检查,以检查有无颅内病变,并对其定性作为参考。
6.脑脊液检查
头痛患者进行腰椎穿刺,做脑脊液检查十分重要。但患者若呕吐严重,眼底有明显的视盘水肿等高颅压征象者应禁忌。
7.脑血流图检查
脑血流图又称脑电阻图。主要是通过描记血管阻抗的变化,间接判断其血流状况。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期或间歇期的脑血流图检查,可以表现为两侧血流不对称,一侧偏高或一侧偏低。头痛患者会出现血管弹性功能改变。
8.头部CT和磁共振(MRI)检查
对严重头痛且高度怀疑颅内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做CT和MRI检查非常重要。通过CT和MRI检查对颅内肿瘤、脓肿、寄生虫、血肿及脑血管病都能提供确切的诊断依据。
诊断标准
根据患者头痛的症状,即可明确诊断。但需进一步筛查头痛的原因。通过临床表现,即患者在眉弓、耳轮上缘和枕外隆突连线以上的头颅上半部疼痛,即可明确诊断。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头部影像学等检查,可初步判断头痛的发病部位,如颅脑损伤、颅外头颈部病变引起的头痛。综合病史、实验室检查以及特殊检查结果,进一步明确头痛的病因诊断。
鉴别诊断
头晕
头痛应与头晕相鉴别。头痛和头晕都是常见的临床症状,头晕是患者出现了头胀、头昏头重脚轻、脑内摇晃等症状。头晕多见于内耳疾病、高血压和神经系统病变。头痛指的是局限于头颅上半部的头部疼痛,多见于血管病变、颅内占位性病变和头部颈部神经病变。头痛和头晕可同时出现,也可独自出现。通过患者的症状描述和医生查体,不难鉴别。
治疗
头痛治疗的处理原则包括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目的是止痛,改善生活质量。临床中常以药物治疗为主,根据头痛程度的轻重给予对症的止痛药物。对于原发性头痛则根据头痛类型给予相应治疗,部分情况可能会进行手术治疗。
家庭处理
保持安静、休息,轻微的头痛,排除器质性病变,无需特殊处理可对症休息。休息可減少体力消耗,促进疾病治愈,因此患者应该注意休息,保持居室的安静。
七、眩晕
(一)概念和发病机制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错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假性眩晕:仅有一般的晕动感并无对自身或外界环境空间位置的错觉。
(二)临床表现
患者有旋转感,或者出现地板的倾斜、下沉或者上升,发作可以使患者突然跌倒。症状通常在运动中加重,导致行走或站立困难,卧床或静坐减轻,伴随恶心、呕吐、脸色苍白和出汗等自主神经症状。耳鸣或听力丧失意味着迷路或者第VIII脑神经受累。
1、良性位置性眩晕:听囊(耳石)从位觉斑上移位或脱落于迷路的最低端导致,眩晕症状在头部处于一定位置时发作,通过Eply手法使耳石复位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梅尼埃病:反复、自发性眩晕发作,剧烈旋转感,持续20分钟至数小时,伴随听力下降、耳鸣、恶心或呕吐,同时因为内淋巴积水而有耳部胀满感。听力下降是神经性的,开始主要是低频听力下降,有波动性,进行性发展,最终完全耳聋。跌倒发作少见(不伴有意识丧失或者眩晕,突然跌向一侧)。
3、前庭神经损伤:通常累及听神经,引起耳聋和耳鸣。由外伤或听神经瘤导致。听神经瘤通常出现听力下降,眩晕发生较晚。随病情进展,同侧V、VII、IX、X对脑神经可以受累,也可有同侧小脑体征。颅高压体征出现较晚。
4、前庭神经元炎:突然发作的严重眩晕、恶心、呕吐,俯卧和静止不动。无耳聋或耳鸣。眩晕持续数天,3-4周时间才能恢复和稳定。在年轻患者可能由病毒感染引起,年老者多为血管性损害。
5、带状疱症:外耳道突发带状疱症和面神经麻痹,伴或不伴耳聋,耳鸣和眩晕。
6、脑干梗死:可以引起明显眩晕,伴有恶心、呕吐和眼震,眩晕持续时间长,常伴有多脑神经麻痹以及感觉和运动传导通路的缺陷,听力一般不受影响。
(三)药物治疗
1、找出并治疗原发病。
2、予以抗胆碱能药物,抗组胺药物、苯二氮䓬类、钙通道拮抗剂治疗。
八、失 眠
(一)概念和发病机制
失眠症是指入睡和(或)睡眠维持困难所致的睡眠质量或数量达不到正常生理需求而影响白天社会功能的一种主观体验。发病机制为控制睡眠的解剖结构的破坏和递质传递功能障碍。
(二)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有入睡困难、不能熟睡、早醒或醒后无法再入睡、频频噩梦、睡过之后精力没有恢复。发病时间可长可短,短者数天可好转,长者持续数日难以恢复。失眠可以引起人的疲劳感、不安、全身不适、无精打采、反应迟缓、头痛、记忆力不集中。导致工作能力下降。
(三)治疗
1、睡眠卫生教育和心理治疗。
2、药物治疗:巴比妥类(司可巴比妥)、苯二氮䓬类(短、中、长效类)、非苯二氮䓬类(佐匹克隆、唑吡坦、扎来普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