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健康教育 > 常见病与多发病 > 正文

常见慢性疾病的防治

作者:网络   来源:网络      发布日期:2021-12-21   浏览:

 

                                       

 

1.慢性胃炎

2.慢性鼻炎

3.慢性肠炎

4.慢性支气管炎

5.慢性酒精中毒

6.高血压病

7.风湿性关节炎

8.冠心病

9.痛风

 

 

 

 

 

 

 

1.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系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黏膜炎性病变,是一种常见病,其发病率在各种胃病中居首位。自纤维内镜广泛应用以来,对本病认识有明显提高。常见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后者黏膜肠上皮化生,常累及贲门,伴有G细胞丧失和胃泌素分泌减少,也可累及胃体,伴有泌酸腺的丧失,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和内源性因子的减少。

一.病因

1.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或其毒素

多见于急性胃炎之后,胃黏膜病变经久不愈而发展为慢性浅表性胃炎。主要指幽门螺杆菌感染。

2.刺激性物质

长期饮烈性酒、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物质,可破坏胃黏膜保护屏障而发生胃炎。

3.药物

有些药物如保泰松、消炎痛、辛可芬及水杨酸盐、洋地黄等可引起慢性胃黏膜损害。

4.口腔、咽部的慢性感染。

5.胆汁反流

胆汁中含有的胆盐可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液中的氢离子反弥散进入胃黏膜而引起炎症。

6.X线照射

深度X线照射胃部,可引起胃黏膜损害,产生胃炎。

7.环境变化

如环境改变,气候变化,人若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就可引起支配胃的神经功能紊乱,便胃液分泌和胃的运动不协调,产生胃炎。

8.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

9.其他病变的影响

如尿毒症、溃疡性结肠炎等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二.临床表现

慢性胃炎缺乏特异性症状,症状的轻重与胃黏膜的病变程度并非一致。大多数病人常无症状或有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上腹隐痛、食欲减退、餐后饱胀、反酸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有贫血、消瘦、舌炎、腹泻等,个别病人伴黏膜糜烂者上腹痛较明显,并可有出血,如呕血、黑便。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无规律性腹痛,疼痛经常出现于进食过程中或餐后,多数位于上腹部、脐周、部分患者部位不固定,轻者间歇性隐痛或钝痛、严重者为剧烈绞痛。

三.检查

1.胃液分析

测定基础胃液分泌量(BAO)及组胺试验或五肽胃泌素后测定量大泌酸量(MAO)和高峰泌酸量(PAO)以判断胃泌酸功能,有助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酸多正常,广泛而严重的慢性萎缩胃炎胃酸降低。

2.血清学检测

慢性萎缩性胃炎血清胃泌素常中度升高,这是因胃酸缺乏不能抑制G细胞分泌之故。若病变严重,不但胃酸和胃蛋白酶原分泌减少,内因子分泌也减少,因而影响维生素B12也下降;血清PCA常呈阳性(75%以上)。

3.胃肠X线钡餐检查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目前胃炎诊断很少应用上消化道造影。用气钡双重造影显示胃黏膜细微结构时,萎缩性胃炎可出现胃黏膜皱襞相对平坦、减少。

4.胃镜和活组织检查

胃镜和病理活检是诊断慢性胃炎的主要方法。浅表性胃炎常以胃窦部最为明显,多为弥漫性胃黏膜表面黏液增多,有灰白色或黄白色渗出物,病变处黏膜红白相间或花斑状,似麻疹样改变,有时有糜烂。慢性萎缩性胃炎的黏膜多呈苍白或灰白色,亦可呈红白相间,白区凹陷;皱襞变细或平坦,由于黏膜变薄可透见呈紫蓝色的黏膜下血管;病变可弥漫或主要在胃窦部,如伴有增生性改变者,黏膜表面颗粒状或结节状。

活检标本作病理学检查,判断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可行病理活检组织快速尿素酶试验。

四.诊断

慢性胃炎症状无特异性,体征很少,X线检查一般只有助于排除其他胃部疾病,故确诊要靠胃镜检查及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在我国有50%80%患者在胃黏膜中可找到幽门螺杆菌。

五.鉴别诊断

1.胃癌

慢性胃炎之症状如食欲不振、上腹不适、贫血等,少数胃窦胃炎的X线征象与胃癌颇相似,需特别注意鉴别。绝大多数患者胃镜检查及活检有助于鉴别。

2.消化性溃疡

两者均有慢性上腹痛,但消化性溃疡以上腹部规律性、周期性疼痛为主,而慢性胃炎疼痛很少有规律性并以消化不良为主。鉴别依靠胃镜检查。

3.慢性胆道疾病

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常有慢性右上腹痛、腹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的症状,易误诊为慢性胃炎。但该病胃肠检查无异常发现,胆囊造影及B超异常可最后确诊。

4.其他

如肝炎、肝癌及胰腺疾病亦可因出现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而延误诊治,全面查体及有关检查可防止误诊。

六.治疗

大部分慢性浅表性胃炎可逆转,少部分可转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胃炎随年龄逐渐加重,但轻症亦可逆转。因此,对慢性胃炎治疗应及早从慢性浅表性胃炎开始,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也应坚持治疗。

1.消除病因

祛除各种可能致病的因素,如避免进食对胃黏膜有强刺激的饮食及药品,戒烟忌酒。注意饮食卫生,防止暴饮暴食。积极治疗口、鼻、咽部的慢性疾患。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药物治疗

疼痛发作时可用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合剂等。胃酸增高可用PPI质子泵抑制剂如雷贝拉唑、兰索拉唑、奥美拉唑等,症状较轻者可用H2受体阻滞剂如甲氰咪胍、雷尼替丁、氢氧化铝胺等。胃酸缺乏或无酸者可给予1%稀盐酸或胃蛋白酶合剂,伴有消化不良者可加用胰酶片、多酶片等助消化药。胃黏膜活检发现幽门螺杆菌者加服抗生素治疗。胆汁反流明显者可用胃复安和吗叮啉以增强胃窦部蠕动,减少胆汁反流。铝碳酸镁片、消胆胺、硫糖铝可与胆汁酸结合、减轻症状。

七.预防

1.保持精神愉快

精神抑郁或过度紧张和疲劳,容易造成幽门括约肌功能紊乱,胆汁反流而发生慢性胃炎。

2.戒烟忌酒

烟草中的有害成分能促使胃酸分泌增加,对胃黏膜产生有害的刺激作用,过量吸烟会引起胆汁反流。过量饮酒或长期饮用烈性酒能使胃黏膜充血、水肿、甚至糜烂,慢性胃炎发生率明显增高。应戒烟忌酒。

3.慎用、忌用对胃黏膜有损伤的药物

长期滥用此类药物会使胃黏膜受到损伤,从而引起慢性胃炎及溃疡。

4.积极治疗口咽部感染灶

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导致慢性胃炎。

5.注意饮食

过酸、过辣等刺激性食物及生冷不易消化的食物应尽量避免,饮食时要细嚼慢咽,使食物充分与唾液混合,有利于消化和减少胃部的刺激。饮食宜按时定量、营养丰富,多吃含维生素ABC多的食物。忌服浓茶、浓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饮料。 

 

 

 

 

2.慢性鼻炎

 

慢性鼻炎是鼻黏膜及黏膜下层的慢性炎症。其主要特点是炎症持续三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迁延不愈,间歇期亦不能恢复正常,且无明确的致病微生物,伴有不同程度的鼻塞,分泌物增多,鼻黏膜肿胀或增厚等障碍。根据慢性鼻炎的病理和功能紊乱的程度,可分为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前者是以鼻黏膜肿胀、分泌物增多为特征的鼻黏膜慢性炎症,后者是以黏膜、黏膜下层甚至骨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增生肥厚为特点的鼻腔慢性炎症。

一.病因

致病因素包括: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及职业与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1.全身因素

1)慢性鼻炎常为一些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如贫血、结核、糖尿病、风湿病、急性传染病后及慢性心、肝、肾疾病等,均可引起鼻黏膜长期淤血或反射性充血。

2)营养不良,如维生素AC缺乏,可致鼻黏膜肥厚,腺体退化。

3)内分泌失调,如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引起鼻黏膜水肿;青春期、月经期和妊娠期鼻黏膜即可发生充血、肿胀,少数可引起鼻黏膜肥厚。

4)烟酒嗜好或长期过度疲劳,可致鼻黏膜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5)免疫功能障碍,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艾滋病、脉管炎、囊性纤维化及器官移植或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2.局部因素

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鼻黏膜未恢复正常,而演变成慢性鼻炎。

2)鼻腔及鼻窦的慢性炎症,或临近感染灶的影响,如慢性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等,鼻黏膜长期受到脓性分泌物的刺激,促使发生慢性鼻炎。

3)鼻中隔偏曲、鼻腔狭窄、异物及肿瘤妨碍鼻腔通气引流,使病原体容易局部存留,以致反复发生炎症。

4)鼻腔用药不当或全身用药的影响,如长期滴用血管收缩剂引起鼻黏膜舒缩功能障碍,血管扩张,黏膜肿胀。

3.职业和环境因素

职业或生活环境中长期吸入各种粉尘,如煤、岩石、水泥、面粉、石灰等可损伤鼻黏膜纤毛功能。各种化学物质及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甲醛及乙醇等)均可引起慢性鼻炎。另外环境中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也可导致本病。

二.临床表现

1.慢性单纯性鼻炎

1)鼻塞特点为:间歇性:白天、夏季、劳动或运动时鼻塞减轻,而夜间、静坐或寒冷时鼻塞加重;交替性:侧卧时下侧鼻腔阻塞,上侧鼻腔通气较好,当转向另一侧卧位时,另一侧鼻腔又出现鼻塞。

2)多为半透明的黏液性鼻涕,继发感染后可有脓涕。鼻涕可向后经后鼻孔流入咽喉部,引起咽喉不适、多及咳嗽等症状。小儿患者由于鼻涕长期刺激鼻前庭及上唇,可出现鼻前庭炎及湿疹。

3)由于鼻塞,可有间断嗅觉减退、头痛不适及说话时鼻音等。

2.慢性肥厚性鼻炎

1)鼻塞较重,多为持续性。有闭塞性鼻音,嗅觉减退。鼻涕不多,为黏液性或黏脓性,不易擤出。

2)肥大的下鼻甲后端如压迫咽鼓管咽口,可出现耳鸣及听力下降。

3)由于长时间的张口呼吸以及鼻腔分泌物的刺激,易发生慢性咽喉炎。

4)多伴有头痛、头昏、失眠及精神萎靡等症状。

三.检查

1.慢性单纯性鼻炎

1)体征  鼻黏膜肿胀,表面光滑,以下鼻甲最为明显,鼻甲柔软,富有弹性,用探针轻压成凹陷,移开后立即恢复。

2)辅助检查  鼻黏膜对血管收缩剂敏感,滴用后下鼻甲肿胀可在35分钟内消退。鼻腔内有较粘稠的黏液性分泌物,多聚集于鼻底、总鼻道或下鼻道。

2.慢性肥厚性鼻炎

1)体征  长时间炎症可导致鼻黏膜增生、肥厚,成暗红色或淡紫色。下鼻甲黏膜肥厚,下鼻甲骨亦可肥大,下鼻甲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葚状。探针轻压下鼻甲有硬实感并且不易出现凹陷,或凹陷出现但不易恢复。

2)辅助检查  对血管收缩剂反应差,鼻黏膜不收缩或收缩甚微。有时鼻底或下鼻道可见黏液或黏脓性分泌物。

四.诊断

根据症状、鼻镜检查及鼻黏膜对麻黄素等血管收缩剂的反应,诊断多无困难。

五.鉴别诊断

但应注意与结构性鼻炎鉴别,结构性鼻炎是鼻腔存在一种或几种鼻腔结构解剖异常,如鼻中隔偏曲、中鼻甲反向弯曲及下鼻甲内展等结构异常,常常会引起鼻腔通气及功能异常。

六.治疗

1.病因治疗

找出全身、局部和环境等方面的致病原因,积极治疗全身疾病或排除之。对鼻中隔偏曲者进行矫正手术,积极治疗慢性鼻窦炎等。加强锻炼身体,改善营养状况,治疗全身慢性疾病,提高机体抵抗力。

2.局部治疗

1)局部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  可以在炎症的各个阶段都发挥强大的抗炎、抗水肿效应,并能促进损伤的纤毛上皮修复,是目前治疗鼻黏膜炎症性疾病的一线药物。对于妊娠期鼻炎的患者忌用减充血剂,局部慎用糖皮质激素鼻喷雾剂,妊娠终止后24周内鼻炎症状会得到缓解。

2)减充血剂  只有在慢性鼻炎伴发急性感染时才可使用减充血剂滴鼻,12/天,并且一般应用时间不宜超过710天,此类药物长期使用可引起药物性鼻炎。儿童可短期应用浓度较低的此类药物。

3)封闭疗法  可作迎香穴和鼻通穴封闭;也可作鼻丘或双侧下鼻甲前段黏膜下注射。但此种方法目前已很少应用。

4)其他  鼻塞严重者可按摩迎香穴和鼻通穴位,还可应用淡盐水或海水冲洗鼻腔。

3.全身药物治疗

1)如果炎症比较明显并伴有较多的分泌物倒流,可以考虑口服小剂量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2)可考虑中成药治疗。

4.手术治疗

对于药物及其他治疗无效并伴有明显的持续性鼻塞的患者,可行手术治疗。目前手术多在鼻窦内镜下进行,可提高手术安全性和准确性。

1)下鼻甲切除术  通过手术切除下鼻甲的一部分,使鼻甲组织变小,可以降低鼻腔阻力,改善鼻腔通气的状态。下鼻甲血管舒张和收缩引起鼻阻力很大的变化,下鼻甲前端接近鼻瓣区(鼻腔阻力最大的部位),所以在进行下鼻甲手术时应注意适当保留下鼻甲前端,以免引起副作用。

2)低温等离子、激光(CO2激光、YAG激光等)、微波下鼻甲手术  可通过消融肥大的下鼻甲黏膜或黏膜下组织,使鼻甲组织变小,从而改善鼻塞的症状。此方法简便易行,但可能会引起术后鼻腔干燥。

3)下鼻甲骨折外移术  下鼻甲骨局部肥大或向内过度伸展者可行此手术。该方法一般不损伤下鼻甲黏膜,对鼻腔生理功能也无明显影响,并且术中、术后出血较少,是一种微创的手术。缺点是减容效果有限,对较重的慢性鼻炎效果欠佳。

七.预防

1.戒烟酒,注意饮食卫生和环境卫生,避免粉尘长期刺激。

2.避免长期使用鼻腔减充血剂,该类药物有可能造成药物性鼻炎

3.积极治疗急性鼻炎,每遇感冒鼻塞加重,不可用力抠鼻,以免引起鼻腔感染。

4.应注意锻炼身体,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

5.注意气候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6.应尽量避免出入人群密集的场所,并注意戴口罩。  

 

 

 

 

3.慢性肠炎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

一.症 状

1.慢性肠炎的症状

1)消化道症状: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着。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

2)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3)体征方面: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2.慢性肠炎的早期症状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应激反应等原因所致。

慢性肠炎的早期症状可见下述几种:

1)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2)消化道症状: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著。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

3)体征方面: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二.病因

病变多由急性肠炎延治或误治诱致,胃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逐渐加重,其表面片状黄色渗出物,呈弥漫性形成;粘膜皱壁层糜烂面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层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更加严重,因粘膜血管损伤严重伴出血,更明显可见血浆外渗,粘膜下层有出血,水肿甚至穿孔,或发现肠粘膜紊乱、肠痉挛、肠曲缩短,胃肠或肠曲之间瘘管、结肠袋形成加深或消失、充盈缺损等等,有时可伴发肠憩肉,或直肠恶变、结肠恶变病变。根据临床腹泻量,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水样便,伴有肠鸣,但无里急后重,营养障碍,结合有反复发作史或有慢性肠炎的病因存在,诊断一般不难。

1)慢性肠道细菌感染性疾病:如慢性细菌性痢疾、溃疡型肠结核、沙门氏菌感染、肠道菌群失调

2)肠寄生虫病:如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肠鞭毛虫病、结肠小袋纤毛虫病、肠道蠕虫病等。

3)非细菌性炎症:如克降氏病、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肠炎、结肠憩室炎、结肠息肉并发结肠炎等。

4肠肿瘤:如结肠癌直肠癌、小肠恶性淋巴瘤

5)胃原性慢性腹泻: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晚期、胃空肠吻合术后。

6胰原性慢性腹泻:如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晚期。

7)肝、胆道疾病所致慢性腹泻。

8)内分泌、代谢障碍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症,糖尿病。

9尿毒症、糙皮病、放射性肠炎硬皮病

10)痉挛性结肠(过敏性结肠炎)、神经精神性腹泻。

三.病理变化

病变多由急性肠炎延治或误治诱致,胃肠粘膜充血、水肿、渗出、逐渐加重,其表面片状黄色渗出物,呈弥漫性形成;粘膜皱壁层糜烂面加深或出血量大;表层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更加严重,因粘膜血管损伤严重伴出血,更明显可见血浆外渗,粘膜下层有出血,水肿甚穿孔,或发现肠粘膜紊乱、肠痉挛、肠曲缩短,胃肠或肠曲之间瘘管、结肠袋形成加深或消失、充盈缺损等等,有时可伴发肠憩肉,或直肠癌、结肠癌病变。

四.中医对慢性肠炎的认识

祖国医学无慢性肠炎的病名,但根据其病的临床特点,属中医学的慢性腹痛、慢性腹泻范畴。其发病原因可见脾胃虚弱肾阳虚衰、和肝气乘脾、瘀阻肠络等。其病位,本病在脾胃,与肝肾密切相关。其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胃肝肾之气失司为本,胃肠功能失调为辅,致气血逆乱,脏腑失调,阴阳不和等病理变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走于大肠泄泻为其临床特点。

1)脾胃虚弱:久病不愈或寒湿之邪困阻中焦,使脾胃虚弱。脾为中土,喜燥恶湿,主运主升。胃乃腑脏,喜润恶燥、主受纳主降。两者相辅相成,一纳一运,燥湿相济,共同完成吸收转运水谷功能。今脾胃虚弱,清浊不分,升降失和,致气机逆乱,致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滞内停,肠腑混浊而下,遂成本病。

2肾阳虚衰肾为先天之本,又为命门之火脏,主一身阳气,具有温煦、气化、推动气血、脏腑的功能。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脾阳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致脾肾阳虚,阴寒积盛,胃关不固,中气下陷,运化失司,久泻不止,疼痛缠绵,致发本病。

1)病因:本病病因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和房事过度而致脾肝肾功能障碍。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胃主受纳,为水谷之海肝主疏泄、肝气条达,则疏泄有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肾为先天之本,命门火衰,不能温煦脾阳,而致泄泻遂成本病。

2病机:①病位:本病在脾胃,与肝肾关系密切。②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胃肝肾之气失司为本,导致清浊不分,升降失和,混杂而下,并走大肠泄泻为标。③病势:本病的发生是以先天之气不足、肝失疏泄、脾胃失和,气机升降逆乱为主,渐及它脏,脏腑失调。以泄泻、腹痛、肠鸣为临床特点。④发病: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肾阳不足、肝失疏泄,致消化、吸收发生障碍而致泄泻。病情反复发作,时轻时重,缠绵难愈,病程较长。

五.临床诊断

1.临床表现

1)消化道症状:常呈现间断性腹部隐痛、腹胀、腹痛、腹泻为本病主要表现。遇冷、进油腻之物或遇情绪波动、或劳累后尤著。大便次数增加,日行几次或数十余次,肛门下坠,大便不爽。慢性肠炎急性发作时,可见高热、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大便急迫如水或粘冻血便。

2)全身症状:呈慢性消耗症状,面色不华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四肢乏力,喜温怕冷。如在急性炎症期,除发热外,可见失水、酸中毒或休克出血表现。

3)体征方面:长期腹部不适或少腹部隐隐作痛,查体可见腹部、脐周或少腹部为主,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脱肛。

2.实验室检查

1)外周血检查:血常规中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升高,血沉增快。

2)大便常规或培养:多见异常,可见到少量白细胞和红细胞或少量脓细胞。如细菌感染,可发现致病菌。

3.诊断依据

1)发作时,出现腹泻、腹痛等。病久则呈现慢性营养不良。体格检查可有腹部压痛。

2)大便常规可见白细胞,红细胞和少量脓细胞。大便培养可找到致病菌。

3X线钡剂检查和结肠镜检查可排除其他特异性肠道炎症。

六.并发症

慢性肠炎泛指肠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可为细菌、霉菌、病毒、原虫等微生物感染,亦可为过敏、变态反应等原因所致。临床表现为长期慢性、或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等症,重者可有粘液便或水样便。

1)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本病典型症状为脂肪泻。大便色淡,量多,呈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浮于水面多有恶臭味。多伴腹胀、腹痛,有乏力、体重下降、出血等营养不良表现,病程长,病情时轻时重,做X线钡餐检查有利诊断。

2)肠结核:起病缓慢,多位于右下腹部,可有阵发性绞痛,肠鸣音增强,常有大便习惯改变,干、稀交替。轻者仅有稀便,重者为粘液脓血便。可有恶心、呕吐、腹胀,食欲减退。体检仅有右下腹压痛。辅助检查:血沉增快,结肠菌试验阳性,大便培养可找到抗酸杆菌。给予纤维肠镜检查以确认本病。

3)克隆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起病缓慢,有消瘦、纳呆、乏力等表现。腹痛位于脐周或右下腹。腹泻初为间歇性,以后渐为持续性。日行36次,软便或半液状。右下腹压痛,可触及包块。晚期呈现消瘦、贫血、肠吸收不良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肠系膜动脉造影或内窥镜及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4)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原因不明,是与免疫有关的慢性病,多以溃疡为主,累及结膜粘膜,以青壮年多见。腹痛常在左下腹或全腹压痛明显,伴肠鸣音亢进。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等症状。可行乙状结肠镜和活组织检查以利诊断。

5)胃肠神经官能症:此病是高级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起病较慢,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神经性嗳气、厌食、呕吐、精神性腹泻、结肠激惹症,脾曲综合征等。(6)强制性脊柱炎。像是慢性肠炎、反复尿路感染、银屑病等,在一些病人的眼里都是轻易不伤及人性命的疾病,但就是这些疾病却会引起人体骶髂关节发生炎性改变,导致强直性脊柱炎的发生。当身体关节有疼痛时,不要急于用药,消炎药或是镇痛药等虽然能暂时缓解痛感,但对某些疾病的治疗起不到根本性的作用,有时还会因为掩盖了病情的本质而给后续治疗带来困难。

七.与其他疾病的鉴别

1)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本病典型症状为脂肪泻。大便色淡,量多,呈油脂状或泡沫状,常浮于水面多有恶臭味。多伴腹胀、腹痛,有乏力、体重下降、出血等营养不良表现,病程长,病情时轻时重,做X线钡餐检查有利诊断。

2)肠结核:起病缓慢,多位于右下腹部,可有阵发性绞痛,肠鸣音增强,常有大便习惯改变,干、稀交替。轻者仅有稀便,重者为粘液脓血便。可有恶心、呕吐、腹胀,食欲减退。体检仅有右下腹压痛。辅助检查:血沉增快,结肠菌试验阳性,大便培养可找到抗酸杆菌。给予纤维肠镜检查以确认本病。

3)克隆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肠道炎症性疾病,起病缓慢,有消瘦、纳呆、乏力等表现。腹痛位于脐周或右下腹。腹泻初为间歇性,以后渐为持续性。日行36次,软便或半液状。右下腹压痛,可触及包块。晚期呈现消瘦、贫血、肠吸收不良及电解质紊乱等表现。肠系膜动脉造影或内窥镜及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4)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本病原因不明,是与免疫有关的慢性病,多以溃疡为主,累及结膜粘膜,以青壮年多见。腹痛常在左下腹或全腹压痛明显,伴肠鸣音亢进。有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及营养不良等症状。可行乙状结肠镜和活组织检查以利诊断。

5)胃肠神经官能症:此病是高级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胃肠功能障碍。起病较慢,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表现神经性嗳气、厌食、呕吐、精神性腹泻、结肠激惹症,脾曲综合征等。

6)结肠癌结肠癌在肠壁形成肿块,造成不同程度的肠梗阻;粪便的积存长期刺激肠壁引起粪性肠炎而腹泻;肿瘤溃破侵犯血管造成便血。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慢性肠炎。引起慢性肠炎的疾病不少,如慢性痢疾、肠结核、血吸虫病、溃疡性结肠炎等。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肠粘膜有广泛的炎症,所以排便次数增多,一般每次能排出些粪便,粪便中可能混有血和粘液。慢性肠炎病人排便前一般先有肠蠕动增加,所以病人感到腹痛或腹部不适,排便后能缓解,便意也解除,直到下次发作,两次发作一般间隔一至数小时,慢性肠炎一般无明显的梗阻现象;和慢性肠炎相比,结肠癌病人虽然排便次数也增多,但排出的常常不是粪便,而只是血和粘液。即使有粪便排出,血、粘液与粪便不相混合,而是粘附在粪便表面。除非晚期合并肠梗阻,大肠癌病人排便前一般没有腹痛,排便后便意也不会明显减轻,常常有排便不尽的感觉。

八.分类

1.中医分类:中医认为结肠炎大多为湿热壅结、脾肾阳虚、气血两虚、气滞血瘀、饮食失调、劳累过度、精神因素而诱发。

1)腹泻型:泄泻、大便不成型、腹痛、、粘液便、脓血便、肠鸣及排便不畅、不尽、里急后重,伴有消瘦、全身乏力、恶寒、头昏等症。(此型最易治疗,一般20-60天可根治)

2)便秘型:大便秘结,如羊屎样,排便不畅、不尽,甚则数日内不能通大便,有一部分患者原有长期腹泻史,伴有腹痛、消瘦、口干、腹胀贫血等症,易恶变。(治疗一般30-60天)

3)腹泻便秘交替型:大便时干时稀、时有粘液、便血,伴有腹痛、腹胀等症。(治疗一般20-60天)慢性结肠炎属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能与某些病原体感染、遗传基因及精神因素有关,大多病程长,病情缠绵难愈,尤其是溃疡性结肠炎,大便带粘液和脓血,患者十分痛苦,这些症状不是通过调理脾胃、健脾益肠就能解决的,而应寒热通补、健脾和中、调理阴阳,就能从根本上治疗肠炎。

2.西医分类:根据致病原因分为特异性,即有明显原因的结肠炎和非特异性即致病原因不明的结肠炎。

特异性结肠炎常见的有痢疾、结肠结核、阿米巴痢疾、放射性直肠炎等;

非特异性结肠炎有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等。而临床所称的慢性结肠炎多指非特异性的。

九.治 疗

1.一般治疗

1)适当休息,进食易消化的食物,禁食油煎和刺激性食物。

2)酌用止泻剂,可给次碳酸铋,复方樟脑酊,每日3次。

3)解痉剂,可用阿托品,每日3次;普鲁苯辛,每日3次。

4)按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选择抗生素,但病情要长。也可用黄连素液或大蒜浸液,保留灌肠,每日一次,1020天为一疗程。其他治疗同急性肠炎。

5)精神性腹泻者,可用苯巴比妥。

2.药物治疗

1)消炎止痛:细菌感染,除选用致菌培养有效抗生素外,可选用黄连素,元胡止痛片,胃肠灵,每日3次。病情出现发热、脱水、休克可适当选用抗生素,必要时输液输血或吸氧。

2溃疡性结肠炎、腹泻、便秘反复发作人群可口服金双歧,金双歧所含肠道益生菌活力组合通过修复肠道生物屏障、调节肠道免疫功能、抑制肠内致病菌生长,促进肠道生理功能恢复正常,有效减轻腹痛、腹胀、腹鸣、大便不成形等慢性肠炎症状。

3)解痉止痛:阿托品,肌肉注射;或普鲁苯辛,日3次。

4中药调理:肠胃速康方,其具杀病菌,排浊气,排毒素,清肠道,复正气之功效,有效全面改善肠道微循环,恢复肠功能,增强免疫力,提升抗病能力。

5)精神性腹泻者,可服眠安宁。

3.预后

1预后:慢性肠炎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预后良好;如长期反复腹泻,致脾胃气虚,病久及肾,病情加剧。若肾虚进一步发展,既不能温运脾阳,又不能固摄于下,而致泄泻无度,则病情趋亡阴亡阳之证,预后多不良。

2)预防: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脾旺不易受邪;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苍蝇,加强饮食卫生和水源管理;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烫洗,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3保健:注意休息和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粥汤等。若虚寒腹痛泄泻者,亦可予以淡姜汤饮之,以温振脾阳,调和胃气。忌食辛辣炙B032、肥甘厚味之品。在有条件情况下,配合红外线,蜡疗、拔火罐针灸、气功等疗法,以提高疗效。另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强烈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十.预防

肠炎多因不洁东西所引起,故预防最要紧的是食物之清洁及保存安全。小孩尽量不要吃街上贩卖的生冷东西,在家中吃东西要煮沸以及用其他方法洗净消毒灭菌。食器亦要消毒干净,婴儿所有奶瓶、奶头都要严格消毒,冲好的奶或吃过一半的奶,不可放置在温室太久。家里有下痢人时,应将病人隔离,其大便呕吐等排泄物的用具要消毒,排泄物要小心处理,以免传染给其他小孩。

1.预防肠炎应注意以下六点:

1)注意家户卫生、装纱窗、扑灭苍蝇、蟑螂,以及环境清洁。

2)避免带小儿到公共场所。

3)避免吃生冷不洁东西。

4)小儿之食器注意安全及清洁。

5)隔离病人及小心处理其排泄物。

6)个人卫生及卫生教育,尤其带小孩的人,要常常洗手,给小儿换尿布以后即要洗手;在接触小儿泌物后亦要洗手,以免细菌传染给小儿。

2.预防保健

1)慢性肠炎预防:慢性肠炎经过及时适当的治疗,预后良好;如长期反复腹泻,致脾胃气虚,病久及肾,病情加剧。若肾虚进一步发展,既不能温运脾阳,又不能固摄于下,而致泄泻无度,则病情趋亡阴亡阳之证,预后多不良。

2)慢性肠炎预防:要加强锻炼,增强体质,使脾旺不易受邪;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消灭苍蝇,加强饮食卫生和水源管理;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不喝生水,生吃瓜果要烫洗,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良好习惯。

3)慢性肠炎保健:注意休息和增加营养,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如米汤、粥汤等。若虚寒腹痛泄泻者,亦可予以淡姜汤饮之,以温振脾阳,调和胃气。忌食辛辣炙B032、肥甘厚味之品。在有条件情况下,配合红外线,蜡疗、拔火罐、针灸、气功等疗法,以提高疗效。另外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强烈刺激,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3.注意事项

1)注意劳逸结合,不可太过劳累;暴发型、急性发作和严重慢性型患者,应卧床休息。

2)注意衣着,保持冷暖相适;适当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3)一般应进食柔软、易消化、富有营养和足够热量的食物。宜少量多餐,补充多种维生素。勿食生、冷、油腻及多纤维素的食物

4)注意食品卫生,避免肠道感染诱发或加重本病。忌烟酒、辛辣食品、牛奶和乳制品。

5)平时要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解除各种精神压力。

慢性肠炎的治疗用药,关健是在组方,大便次数多不一定就用补药,要辨证和辨病相结合,健脾和中和通补通用相结合,既要扶正,又要祛邪,扶正就是治本,祛邪就是要消除炎症,

建议:对慢性肠炎长期患者或愿意反反复复的患者,建议可以用中药进行治疗,同时注意一下饮食习惯,比如按疗程服用永仓诃苓止泻胶囊效果很好。

4.饮食注意事项

1) 低脂、多纤维。含脂肪太多的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肠作用常会使腹泻症状加重,因此患者不应吃油炸、油煎、生冷及多纤维食物,可选择容易消化的细挂面、烩面片、馄饨、嫩菜叶、鱼、虾、蛋及豆类制品等,以使肠道得到休息。

2) 慢性肠炎患者如伴有脱水现象时,可喝些淡盐开水、菜汤、米汤、果汁、米粥等,以补充水、盐和维生素。

3)排气、肠鸣过强时,应少吃蔗糖及易产气发酵的食物,如土豆、红薯、白萝卜、南瓜、牛奶、黄豆等。

4)慢性肠炎病人多半身体虚弱、抵抗力差,因而更应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坚硬及变质食物,不喝酒,不吃辛辣刺激性强的调味品。

5)苹果含有鞣酸及果酸成分,有收敛止泻作用,慢性肠炎患者可经常食用。现介绍几款有止泻作用的药粥,患者不妨一试。

马齿苋粥:鲜马齿苋90克(或干马齿苋30克),加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用,可止泻。

山药莲子粳米粥:山药30克、莲子20克、粳米100克煮粥,早、晚服用,有健脾和胃及止泻之效。

5.忌口食物

1)牛奶  牛奶富含多种人体必需的营养素和维生素,是人们普遍喜爱的食品。但是,大多数慢性结肠炎患者却不宜饮用。有些特别敏感的患者饮用后,很快就会出现肠鸣、腹泻。原因是牛奶虽有补虚损、健脾胃的功效,可又有滑润大肠的作用,因此慢性结肠炎患者应慎服牛奶。

2)瓜果  主要指各种新鲜瓜果,如西瓜、香瓜、黄瓜、香蕉、桃子、柿子、枇杷、生梨等。虽然瓜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矿物质无机盐等营养素,但对大多数慢性结肠炎患者来说,也在禁忌之列。因为瓜果大都性属寒凉,会损及脾阳,又易滋生湿邪,困阻脾胃的运化功能,有的还有滑肠作用,从而导致腹泻频作,影响疗效。很多患者夏季吃西瓜往往会引起腹泻,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3)油腻食物  主要指荤油类食物,如红烧肉、排骨、肉馅包子,馄饨及鸡、鸭炖煮的浓汤等。这些食物都含有动物类脂肪,慢性结肠炎患者食用后,往往会出现排便次数增多的情况,所以也不宜食用。

由于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所以对于忌口的食物各人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很多患者往往对某一种食物反应明显,而食用其它一些食物却影响不大,这就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分别对待。对导致大便失常的食物需忌口;而对食用后并无影响的食物并不需要禁忌。只要患者在平常生活中多加注意,就可以摸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食忌规律。

慢性结肠炎患者什么时候可以开戒?一般来说,必须是大便完全恢复正常,日行1次或隔日1次,粪便成形,不再出现粘冻和腹痛等症状,并经内镜检查,证实结肠粘膜的充血、水肿已经消除时,才可以解除忌口。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没有得到炎症确已消除的明确诊断前,即使自觉症状缓解,也不能放松忌口。至于开戒的方式、品种,应因人而异,但有一个准则,即从少量开始,对以前不宜吃的食物,比如香瓜,可先吃1/4,以后逐渐加量。

十一.慢性肠炎食疗方法

1.白芍饮

(1)      配方:白芍15克、茯苓20克、白术15克、生姜10克、附片15克、红糖20

(2)      制作:

(3)      将附片炙好,先煮30分钟去水;白芍、茯苓、白术、生姜洗净,切片。

2) 将以上药物放入炖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煎煮30分钟,去渣,加入红糖搅匀即成。

食用:代茶饮用。

功效:消炎止泻。对慢性肠炎患者尤佳。

2.黄芪薏米粥

配方:大米100克、黄芪30克、薏苡仁30

制作:

1) 将黄芪洗净切片;大米、薏苡仁淘洗干净。

2) 将大米、黄芪、薏苡仁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40分钟即成。

食法:每日1次,每次吃粥100克。正餐食用。

功效:补元气,止泄泻。脾虚慢性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3.人参山楂茶

配方:人参10克、山楂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莲子10克、山药10克、陈皮6克、泽泻6克、甘草6克、白糖30

制作:

1 )将以上药物洗净,放入铝锅内,加水适量。

2) 将铝锅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煮25分钟,停火,滤去渣,加入白糖搅匀即成。

食用:代茶饮用。

功效:补脾胃,止泄泻。对营养不良,皮肤缺乏光泽之肠炎患者食用尤佳。

4.薏苡仁粥

薏苡仁、粳米各50克,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入少许白糖调味,每日分 2次服食。

5.荔枝粥

荔枝干(去核 )、莲肉各5 7枚,山药15克,粳米 50克,加水适量熬煮成粥,入少许白糖调味服食,尤适于五更泻的小儿。

6.山药扁豆粥

山药、白扁豆各15克,粳米 30克,加水煮粥,入白糖调味食。若以金樱子15克水煎取汁,加粳米、山药各 30克煮粥,收敛止泻更佳。

7.乌梅粥

取乌梅 10枚,水煎取汁,加粳米100克煮粥,粥熟加入少许冰糖调味服,对小儿久泻不止有良效。

八.参苓粥

党参20克,茯苓 15克,生姜3片,加水煎取汁,入粳米 50克煮粥食,对小儿虚寒泻有效。  

 

 

 

 

4.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连续2年或2年以上。需要进一步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他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炎、食管反流综合征等疾患)。

一.病因

本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1.有害气体和有害颗粒

如香烟、烟雾、粉尘、刺激性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氮、氯气、臭氧等);

2.感染因素

病毒、支原体、细菌等感染是慢性支气管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3.其他因素

免疫、年龄和气候等因素均与慢性支气管炎有关。

二.临床表现

起病,病程长,反复急性发作而病情加重。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急性加重系指咳嗽、咳痰、喘息等症状突然加重。急性加重的主要原因是呼吸道感染,病原体可以是病毒、细菌、支原体和衣原体等。

1.咳嗽

一般晨间咳嗽为主,睡眠时有阵咳或排痰。

2.咳痰

一般为白色黏液和浆液泡沫性,偶可带血。清晨排痰较多,起床后或体位变动可刺激排痰。

3.喘息或气急

喘息明显者常称为喘息性支气管炎,部分可能合伴支气管哮喘。若伴肺气肿时可表现为劳动或活动后气急。

早期多无异常体征。急性发作期可在背部或双肺底听到干、湿啰音,咳嗽后可减少或消失。如合并哮喘可闻及广泛哮鸣音并伴呼气期延长。

三.检查

 语音

1.X线检查

早期可无异常。反复发作引起支气管壁增厚,细支气管或肺泡间质炎症细胞浸润或纤维化,表现为肺纹理增粗、紊乱,呈网状或条索状、斑点状阴影,以双下肺野明显。

2.呼吸功能检查

早期无异常。如有小气道阻塞时,最大呼气流速-容量曲线在75%50%肺容量时,流量明显降低。

3.血液检查

细菌感染时偶可出现白细胞总数和/或中性粒细胞增高。

4.痰液检查

可培养出致病菌。涂片可发现革兰阳性菌或革兰阴性菌,或大量破坏的白细胞和已破坏的杯状细胞。

四.诊断

依据咳嗽、咳痰,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3个月,并连续2年或2年以上,并排除其他慢性气道疾病。

五.鉴别诊断

1.咳嗽变异型哮喘

以刺激性咳嗽为特征,灰尘、油烟、冷空气等容易诱发咳嗽,常有家庭或个人过敏疾病史。对抗生素治疗无效,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可鉴别。

2.嗜酸细胞性支气管炎

临床症状类似,X线检查无明显改变或肺纹理增加,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临床上容易误诊。诱导痰检查嗜酸细胞比例增加(≥3%)可以诊断。

3.肺结核

常有发热、乏力、盗汗及消瘦等症状。痰液找抗酸杆菌及胸部X线检查可以鉴别。

4.支气管肺癌

多数有数年吸烟史,顽固性刺激性咳嗽或过去有咳嗽史,近期咳嗽性质发生改变,常有痰中带血。有时表现为反复同一部位的阻塞性肺炎,经抗菌药物治疗未能完全消退。痰脱落细胞学、胸部CT、及纤维支气管镜等检查可明确诊断。

5.肺间质纤维化

临床经过缓慢,开始仅有咳嗽、咳痰,偶有气短感。仔细听诊在部下后侧可闻爆裂音(Velcro啰音)。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而二氧化碳分压可不升高。

6.支气管扩张

典型者表现为反复大量咯脓痰,或反复咯血。X线胸部拍片常见肺野纹理粗乱或呈卷发状。高分辨螺旋CT检查有助诊断。

六.治疗

1.急性加重期的治疗

1)控制感染抗菌药物治疗可选用喹诺酮类、大环类酯类、β内酰胺类口服,病情严重时静脉给药。如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如果能培养出致病菌,可按药敏试验选用抗菌药。

2)镇咳祛痰可试用复方甘草合剂,也可加用祛痰药溴己新,盐酸氨溴索,桃金娘油,干咳为主者可用镇咳药物,如右美沙芬等。

3)平喘有气喘者可加用解痉平喘药,如氨茶碱,或用茶碱控释剂,或长效β2激动剂加糖皮质激素吸入。

2.缓解期治疗

1)戒烟,避免有害气体和其他有害颗粒的吸入。

2)增强体质,预防感冒,也是防治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内容之一。

七.预防

部分患者可控制,不影响工作、学习;部分患者可发展成阻塞性肺疾病,甚至肺心病,预后不良。应监测慢性支气管炎的肺功能变化,以便及时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控制病情的发展。

 

 

 

 

 

5.慢性酒精中毒

 

慢性酒精中毒(酒精依赖症)是长期过量饮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严重中毒,表现为对酒的渴求和经常需要饮酒的强迫性体验,停止饮酒后常感心中难受、坐立不安,或出现肢体震颤、恶心、呕吐、出汗等戒断症状,恢复饮酒则这类症状迅速消失。由于长期饮酒,多数合并躯体损害,以心、肝、神经系统为明显,最常见的是肝硬化,周围神经病变和癫痫性发作,有的则形成酒精中毒性精神障碍及酒精中毒性脑病,近些年,慢性酒精中毒的病患有增多的趋势,已引起医学界和社会学界的重视。

一.发病机理

酒精为亲神经物质,长期饮用可产生慢性中毒,造成神经系统难以逆转的损害,大脑皮层接通功能减弱,灵活性减低,是慢性酒中毒主要发病机理,其病理改变是神经细胞的炎性改变及变性改变,严重者出现脑萎缩,脑的体积减少,除中枢神经外,周围神经同样受累,并可导致其它脏器的病理改变,而产生临床症状。

二.临床症状

逐渐加重的个性改变和智能衰退是慢性酒中毒者的特征,病人渐变得自私、孤僻、无责任心、情绪不稳定、情感迟钝、工作能力下降,记忆力下降,与周围的人不易相处,并常把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归咎于别人,而对酒极为渴求,千方百计也要弄到手,终日手不离瓶,饮酒不分早晚,以酒当饭,以致胃炎,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失眠,性功能紊乱,并最终导致内脏器官的功能代谢障碍,以及衰竭,常有肝肾硬变,心脏扩大,酒精中毒性心肌炎等,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下降,常出现躯体合并症,神经系统可有震颤,神经炎,肌萎缩等改变.

1.下列症状与酒精中毒有关

1)暂时的黑视或记忆力丧失。

2)经常与家庭成员或朋友发生争执或打架。

3)为了得到放松、兴奋、入睡、应付问题,或感受到正常状态而持续饮酒。

4)当停止饮酒时会出现头痛,焦虑、失眠、恶心或其它不愉快的症状。

5)皮肤潮红,脸上毛细血管破裂,声音嘶哑,双手颤抖,慢性腹泻,以及在早上或暗地里独自饮酒。这些症状与慢性酒精中毒特别有关。

2.出现以下情况就去就医

1)你具备上述任何一项症状,而自己又戒不了酒。你需要用药物干预治疗酒精中毒。你可能易患肝硬化、酒精性肝炎和心脏病等疾病。

2)你经常喝酒,处在慢性或周期性的情绪低落状态,可能有自杀的危险。

3)你试图想戒酒,但戒酒时的症状如头痛、焦虑、失眠、恶心或谵妄等困扰着你,这时你需要看医生或到治疗中心接受治疗。

自从有史以来人们一直在酿造和生产酒精饮料。适当的喝酒会使人放松,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对健康有益,过度饮酒,则被认为对人体是有害的,并且被认为是一种成瘾药物。美国每年几乎有10万人死于酗酒,酒精成为这个国家杀人、自杀和超过半数以上交通事故的一个重要元凶。酗酒也在社会和家庭问题中起着作用,如旷工、对家庭财产的犯罪和虐待儿童等。

饮酒对机体产生的影响,轻者仅有情绪上的改变,严重者则协调性、视觉、平衡和语言等会完全丧失,其中任何一个障碍,都提示人体的暂时中毒,被称作急性酒精中毒或醉酒。这些影响在停止饮酒后几小时内逐渐消失。许多法律执行机构把血液中的酒精浓度超过0.08%时看作是中毒的证据。血液中的大量酒精能够损害脑功能,严重者导致意识丧失,极度过量则可使人死亡。

慢性酒精中毒是一种进行性的、潜在的可以致人死亡的疾病,其特征表现为对饮酒的强烈渴望、耐受性增加、依赖性增强和不加以控制。对酒精的依赖一些人表现明显,而对另外一些人则可能不明显。当一些慢性嗜酒者醉了的时候,而另一些经过锻炼则能足以控制自己的外表,以接近正常的状态去处理每天的事物。然而,慢性酒精中毒能够导致许多疾病,包括低血糖、肾脏疾病、脑和心脏损害、皮肤血管扩张、慢性胃炎和胰腺炎等。

慢性酒精中毒在男性可导致阳痿;对怀孕妇女则对胎儿产生损害作用;并增加患者喉、食管、胃、胰腺和上消化道癌的危险性。因为嗜酒者饮食很少正常,他们可能患有营养缺乏症,严重酗酒则损伤肝脏功能,5个人中至少有一个发展成肝硬化。

嗜酒者对饮酒的渴望是强烈的,要他们戒酒(治疗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极其困难的。否认酒精的危害性常把这种疾病搞的复杂化,如嗜酒者利用心理学领域的策略来查找他们的问题,而却不去责难他们酗酒本身,从根本上这会阻碍恢复阶段的治疗。历史上,酗酒行为常被指责为品质低劣或意志薄弱,现在许多权威人士认为酒精中毒是令所有人苦恼的一种疾病。

实际上,每一种文化都在警告过度饮酒的危害,有些甚至直截了当的禁止饮酒,但却很少能成功的进行下去。在美国尽管法律和教育宣传以阻止酗酒,但是来自商业和社会上的压力继续使人们处在饮酒的危险中。酒精中毒在年轻人和在年龄较大者中症状常常不明显,部分原因是由于仅仅当嗜酒者真正认识到不能脱离酒精时,有关症状才表露出来。

三.病因

酒精中毒是由遗传、身体状况、心理、环境和社会等诸多因素造成的,但就个体而言差异较大,遗传被认为是起关键作用的因素,如果父母嗜酒,其后代嗜酒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45倍,但也有绝对戒酒主义者战胜了遗传这种方式。

四.治疗

治疗的目的是戒酒。在嗜酒者中健康状况良好,而又受到社会帮助和鼓励的人,恢复的可能性就大,在一年治疗后有50%60%的人仍在继续禁酒,他们中间大部分人能够永久地把酒戒掉。然而,那些缺乏社会帮助和鼓励的人,或患有精神疾病的人,他们在治疗几年里则易于复发,对这些人,成功的措施是长期督促戒酒,减少饮酒量,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及改善社会的职能。

1.常规治疗

只有当嗜酒者认识到该病的危险性并同意戒酒时治疗才能开始。一定让他们知道酒精中毒是可治愈的,必须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治疗一般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戒酒阶段,有时也称作解毒阶段,另一则是康复治疗阶段。因为戒酒并有不能阻止对饮酒的渴望,因而康复阶段也常常难以维持。对酒精中毒早期阶段的患者,戒酒会引起焦虑和失眠;而对长期依赖酒精的患者来说,戒酒则会引起不能控制的颤抖、惊慌和震颤性谵妄(delirum tremens,DT)。患DT的病人如果不被专业人员治疗,死亡率将超过10%,因此,晚期阶段酒精中毒的患者戒酒,应该住院进行。

治疗可能要应用一种或多种药物。戒酒硫(Disulfiram)能干扰酒精的代谢过程,喝少量酒就会引起恶心、呕吐、意识模糊和呼吸困难。环丙甲羟二羟吗啡酮(Naltrexone)能减少对酒精的依赖,但推荐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苯并二氮卓(Benzodiazepine)是抗焦虑药物,常用于治疗戒酒症状如焦虑和失眠,也用来预防癫痫发作和谵妄,应用它们时要小心,因为它们也有成瘾性。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可以用来控制任何原因引起的焦虑和抑郁,但是由于这些症状随着戒酒有可能消失,因此直到戒酒后如仍存在这些症状才使用此类药物。

因为嗜酒者有可能再次对酒精产生依赖性,因此康复阶段的关键是彻底戒酒。康复阶段可采取多种治疗措施,包括教育计划、分类治疗、家庭治疗和参加自助小组等。

2.辅助治疗

一旦嗜酒者认识到自己的疾病并要求戒酒,许多其它治疗方法有助于他们的康复。

1)针灸治疗

有行医执照的针灸治疗学者能减轻嗜酒者的戒酒症状,据报道针灸治疗可以预防癫痫发作,并可预防复发,及增加病人完成恢复治疗计划的可能性。

2)体疗

按摩是体疗治疗计划的一部分,能够放松身体,易于康复,及减轻有关戒酒时的焦虑情绪。

3)水疗法

温和的盐水浴对从体内排出药物和毒素是有作用的。将半杯海盐,或烘过的苏打溶解在浴盆的温水中,每天浸泡1020分钟。

4)身心医学

因为嗜酒者常饮酒以应付紧张状态,各种放松疗法如按摩和静坐对治疗紧张是有帮助的。催眠疗法可以解除行为病态下的心理障碍。

5)营养及饮食

严重酗酒常伴有营养不良,这是因为半两酒精相当于200多卡的热量,但却没有营养价值,吸收大量的酒精意味着人体不再需要更多的食物。嗜酒患者缺乏维生素A、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肉碱、镁、硒、锌,以及必要的脂肪酸和抗氧化剂。补充营养成分,特别是硫胺(维生素B1)有助于戒酒和康复治疗。一项研究发现当采取营养疗法时,康复治疗的效果将增加一倍。

有些治疗学家认为稳定血糖在一定的水平有助于治疗取得成功。推荐的方法包括避免食用糖,甚至果汁里的糖,果汁可能比完整的水果含有更多的糖;减少单糖含量高的饮食,如白面粉和调制好的马铃薯;增加植物蛋白和多糖的食用,这些物质在谷类、豆类和蔬菜中含量较高。

3.家庭治疗

康复戒酒最为关键,但可能也是最困难的。要学会不饮酒生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避免与饮酒的人接触和到饮酒的地方去,要结交不饮酒的朋友。

参加自助小组(见后文对恢复期的支持疗法)

取得家庭和朋友的帮助。

用积极向上的依靠性,如新的爱好,或与教会或市民一道参加自愿劳动等,来代替对酒精的依赖性。

参加锻炼。锻炼可以使脑释放化学物质达到自然高度。即使饭后散步也可以使人得到平静。

五.预防

影响嗜酒者康复的主要问题是再度饮酒,预防饮酒可能是困难的,这就要求依靠持续治疗、积极的进取心和强有力的社会支持来巩固已取得的疗效。其它预防饮酒的方法还有改变日常习惯,接受新的价值观念,以及避免与有饮酒习惯的人接触或在一起活动。例如,90%的嗜酒者吸烟,戒烟的嗜烟者更有可能达到长期戒酒的目的,对其它健康也有益处。

1.自我检查

不是单一症状就可以诊断为酒精中毒,但诚实回答下列问题将会帮助你确定是否处在危险中:

你的朋友或亲属曾经向你提出喝酒太多。

在你有过一次或两次的酗酒后却难以控制不饮酒。

你曾经记不得在什么场合饮过酒。

在酒喝多以后你曾感到身体不适。

当你喝酒时曾与他人争辩或打架。

由于酗酒你曾被挽留或住院接受治疗。

你曾考虑得到他人帮助以控制饮酒或戒酒。

如果你具备上述一个或多个问题,你就可能存在严重的饮酒问题。为了自己健康,有必要去看医生或请教心理卫生专家。

2.防治酒精中毒性精神病

1饮酒时做到饮酒而不醉的良好习惯。

2饮酒时不应打乱饮食规律,切不可以酒当饭,以免造成营养不良。

3一旦成瘾者应迅速戒酒,对戒断综合征应细心照料,重者必须入院治疗。

4对慢性酒中毒或酒瘾的治疗,可用促大脑代谢药物(ATP、辅酶A、细胞色素C)静脉点静,每日一次,必要时应用大剂量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营养药,1012次为一疗程;合并应用镇静催眠药达到镇静和防止癫痫发作的出现,小剂量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或奋乃静控制兴奋和伴发的幻觉、妄想等症状。

5可应用抗饮酒药物,如戒酒硫和痢特灵以中止饮酒,对酒产生厌恶感;也可在饮酒时应用阿扑吗啡皮下注射,造成厌恶性条件反射而戒酒。

(6)在酒精中毒性精神病戒酒及症状明显好转之后,应帮助他们解决人际关系问题,并使他们取得社会性康复。

3.对康复阶段的支持疗法

尽管对酒精中毒是一种疾病,还是意志上的脆弱还有争论,但社会对嗜酒者仍报有偏见,特别是对妇女。许多嗜酒者否认饮酒的危害性,家庭和朋友也掩饰嗜酒者的行为,仅仅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要知道家庭和朋友对了解酒精中毒并激发寻求帮助的爱心对嗜酒者来说是极其重要的。

社会团体的帮助有助于许多嗜酒者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并重新燃起他们对生命的热爱。嗜酒者互戒协会(Alocohoolics Anonymous,AA)的成员大约有一百万美国人,AA鼓励着许多人积极向上进取,对他们保持良好的戒酒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对AA和其它类似组织的某些方面可能存在有不同的看法,如有些治疗学家担心AA不能诊断精神方面的疾病,和对它们做出正确的评估,那些不赞同AA在精神上强调12步治疗方案的人,可以求助于其他社会团体的帮助。 

 

 

 

 

6.高血压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指以体循环动脉血压(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增高为主要特征(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舒张压≥90毫米汞柱),可伴有心、脑、肾等器官的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临床综合征。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正常人的血压随内外环境变化在一定范围内波动。在整体人群,血压水平随年龄逐渐升高,以收缩压更为明显,但50岁后舒张压呈现下降趋势,脉压也随之加大。近年来,人们对心血管病多重危险因素的作用以及心、脑、肾靶器官保护的认识不断深入,高血压的诊断标准也在不断调整,目前认为同一血压水平的患者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不同,因此有了血压分层的概念,即发生心血管病危险度不同的患者,适宜血压水平应有不同。血压值和危险因素评估是诊断和制定高血压治疗方案的主要依据,不同患者高血压管理的目标不同,医生面对患者时在参考标准的基础上,根据其具体情况判断该患者最合适的血压范围,采用针对性的治疗措施。在改善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推荐使用24小时长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除评估诊室血压外,患者还应注意家庭清晨血压的监测和管理,以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一.病因

1.遗传因素

大约60%的高血压患者有家族史。目前认为是多基因遗传所致,30%50%的高血压患者有遗传背景。

2.精神和环境因素

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

3.年龄因素

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

4.生活习惯因素

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5.药物的影响

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

6.其他疾病的影响

肥胖、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肾上腺占位性病变、嗜铬细胞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等。

二.分类

临床上高血压可分为两类:

1.原发性高血压

是一种以血压升高为主要临床表现而病因尚未明确的独立疾病,占所有高血压患者的90%以上。

2.继发性高血压

又称为症状性高血压,在这类疾病中病因明确,高血压仅是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之一,血压可暂时性或持久性升高。

三.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症状因人而异。早期可能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常见的是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仅仅会在劳累、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后发生血压升高,并在休息后恢复正常。随着病程延长,血压明显的持续升高,逐渐会出现各种症状。此时被称为缓进型高血压病。缓进型高血压病常见的临床症状有头痛、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夜尿增多、心悸、胸闷、乏力等。高血压的症状与血压水平有一定关联,多数症状在紧张或劳累后可加重,清晨活动后血压可迅速升高,出现清晨高血压,导致心脑血管事件多发生在清晨。

当血压突然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甚至会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心悸、眩晕等症状,严重时会发生神志不清、抽搐,这就属于急进型高血压和高血压危重症,多会在短期内发生严重的心、脑、肾等器官的损害和病变,如中风、心梗、肾衰等。症状与血压升高的水平并无一致的关系。

继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有关原发病的症状和体征,高血压仅是其症状之一。继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升高可具有其自身特点,如主动脉缩窄所致的高血压可仅限于上肢;嗜铬细胞瘤引起的血压增高呈阵发性。

四.检查

1.体格检查

1)正确测量血压。由于血压有波动性,且情绪激动、体力活动时会引起一时性的血压升高,因此应至少2次在非同日静息状态下测得血压升高时方可诊断高血压,而血压值应以连续测量3次的平均值计。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线索和靶器官损害情况

2)测量体重指数(BMI)、腰围及臀围。

3)检查四肢动脉搏动和神经系统体征,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和股动脉有无杂音。

4)观察有无库欣病面容、神经纤维瘤性皮肤斑、甲状腺功能亢进性突眼征或下肢水肿。

5)全面的心肺检查。

6)全面详细了解患者病史。

2.实验室检查

可帮助判断高血压的病因及靶器官功能状态。常规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包括蛋白、糖和尿沉渣镜检)、肾功能、血糖、血脂、血钾、超声心动图、心电图、胸部X线、眼底、动态血压监测等。

可根据需要和条件进一步检查眼底以及颈动脉超声等。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有助于判断血压升高的严重程度,了解血压昼夜节律,监测清晨血压,指导降压治疗以及评价降压药物疗效。

五.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可确诊高血压。诊断内容应包括:确定血压水平及高血压分级;无合并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判断高血压的原因,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评估心、脑、肾等靶器官情况;判断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的危险程度。

目前国内高血压的诊断采用2005年中国高血压治疗指南建议的标准:

类别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

正常血压

<120

<80

正常高值

120139

8089

高血压

≥140

≥90

1级高血压(轻度)

140159

9099

2级高血压(中度)

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

≥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140

<90

 

如患者的收缩压与舒张压分属不同的级别时,则以较高的分级标准为准。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也可按照收缩压水平分为123级。

高血压患者心血管危险分层标准:

其他危险因素和病史

1

2

3

无其他危险因素

1-2个危险因素

很高危

≥3个危险因素或糖尿病或靶器官损害

很高危

有并发症

很高危

很高危

很高危

六.鉴别诊断

初诊高血压应鉴别继发性高血压。常见有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等,大多数继发性高血压可通过原发病的治疗或手术得到改善。

七.治疗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1.治疗目的及原则

高血压治疗的主要目标是血压达标,降压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少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降压治疗应该确立血压控制目标值。另一方面,高血压常常与其他心、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合并存在,例如高胆固醇血症、肥胖、糖尿病等,协同加重心血管疾病危险,治疗措施应该是综合性的。不同人群的降压目标不同,一般患者的降压目标为140/90mmHg以下,对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患者,应酌情降至更低。对所有患者,不管其他时段的血压是否高于正常值,均应注意清晨血压的监测,有研究显示半数以上诊室血压达标的患者,其清晨血压并未达标。

1)改善生活行为 减轻并控制体重。减少钠盐摄入。补充钙和钾盐。减少脂肪摄入。增加运动。戒烟、限制饮酒。减轻精神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2)血压控制标准个体化 由于病因不同,高血压发病机制不尽相同,临床用药分别对待,选择最合适药物和剂量,以获得最佳疗效。

3)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 降压治疗后尽管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血压升高以外的多种危险因素依然对预后产生重要影响。

2.降压药物治疗

对检出的高血压患者,应使用推荐的起始与维持治疗的降压药物,特别是每日给药1次能控制24小时并达标的药物,具体应遵循4项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用药及个体化。

1)降压药物种类 利尿药。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

应根据患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及合并临床疾病的情况,选择单一用药或联合用药。选择降压药物的原则如下:

1)使用半衰期24小时以及以上、每日一次服药能够控制24小时的血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等,避免因治疗方案选择不当导致的医源性清晨血压控制不佳;

2)使用安全、可长期坚持并能够控制每一个24小时血压的药物,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3)使用心脑获益临床试验证据充分并可真正降低长期心脑血管事件的药物,减少心脑血管事件,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存质量。

2)治疗方案 大多数无并发症或合并症患者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噻嗪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临床实际使用时,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状况、靶器官损害、并发症、合并症、降压疗效、不良反应等,都会影响降压药的选择。2级高血压患者在开始时就可以采用两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

(二)继发性高血压的治疗

主要是针对原发病的治疗,如嗜铬细胞瘤引起的高血压,肿瘤切除后血压可降至正常;肾血管性高血压可通过介入治疗扩张肾动脉。对原发病不能手术根治或术后血压仍高者,除采用其他针对病因的治疗外,还应选用适当的降压药物进行降压治疗。

八.预防

高血压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对血压130139/8589mmHg正常高值阶段、超重/肥胖、长期高盐饮食、过量饮酒者应进行重点干预,定期健康体检,积极控制危险因素。

针对高血压患者,应定期随访和测量血压,尤其注意清晨血压的管理,积极治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生活方式干预并举),减缓靶器官损害,预防心脑肾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

 

 

 

 

 

7.风湿性关节炎

 

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ic arthritis)是一种常见的急性或慢性结缔组织炎症。通常所说的风湿性关节炎是风湿热的主要表现之一,临床以关节和肌肉游走性酸楚、红肿、疼痛为特征。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寒冷、潮湿等因素可诱发本病。下肢大关节如膝关节、踝关节最常受累。虽然近几十年来风湿热的发病率已显著下降,但非典型风湿热及慢性风湿性关节炎并非少见。

一.病因及病理

根据症状、流行病学及免疫学分析,认为风湿性关节炎与人体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密切相关,且感染途径至关重要,咽部链球菌感染是发病的必要条件。但A组链球菌引起风湿热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还注意到病毒感染与本病也有一定关系。

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病理改变为,关节滑膜及周围组织水肿,滑膜下结缔组织中有黏液性变,纤维素样变及炎性细胞浸润,有时有不典型的风湿小体。活动期过后,关节内的渗出物可被吸收,一般不引起粘连,因此并不产生关节变形等后遗症。

二.临床表现

1.疼痛

关节疼痛是风湿性关节炎首要的症状,全身关节都有可能发生疼痛,但是以大关节受累更为常见,如膝关节、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等。典型的表现为对称性、游走性疼痛,并伴有红、肿、热的炎症表现。通常急性炎症症状持续24周消退,一个关节症状消退,另一个关节的症状又可出现,也有几个关节同时发病的。

关节症状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常在天气转冷或下雨前出现关节痛。急性期过后不遗留关节变形,这些与类风湿关节炎不同。

2.肌肉疼痛

起病时患者可有肌肉酸痛不适、周身疲乏、食欲缺乏、烦躁等症状。

3.不规律性发热

风湿出现之前会出现不规则的发热现象,多为轻中度发热,脉搏加快,多汗,与体温不成正比。

4.皮肤黏膜症状

有皮下结节、环形红斑等,儿童多见,成人少见。

5.舞蹈症

仅见于儿童,女孩多见,患儿先有情绪不宁、烦躁、易怒等精神症状,继而出现无目的的快速动作,作皱眉、噘嘴等怪相,肢体可出现伸直和屈曲、内收和外展、旋前和旋后的无节律交替动作。疲劳及兴奋时明显,休息及镇静时减轻,睡眠时消失。

6.心脏症状

由于风湿热活动期以累及关节和心脏为主,因此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常伴有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等。有心悸、气促、心前区疼痛等症状。

三.检查

1.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明显上升,有的出现核左移现象。

2.血沉增快和C反应蛋白升高

血沉和C反应蛋白通常是各种炎症的指标,在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急性期,血沉可达90毫米/小时以上;C反应蛋白也在30毫克/升(30微克/毫升)以上。急性期过后(12月)渐渐恢复正常。

3.关节液检查

常为渗出液,轻者白细胞计数可接近正常,重者可明显增高,多数为中性粒细胞。细菌培养阴性。

4.类风湿因子和抗核抗体

均为阴性。

5.咽拭子培养

常呈溶血性链球菌培养阳性。

6.抗链球菌溶血素“O”

80%的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抗“O”增高,>500U,病情恢复后,这种抗体可逐渐下降。

四.诊断

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加实验室检查和前期链球菌感染的证据诊断风湿性关节炎。如发病前14周有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史,急性游走性大关节炎,常伴有风湿热的其他表现如心肌炎、环形红斑、皮下结节等,血清中抗链球菌溶血素“0”凝集效价明显升高,咽拭培养阳性和血白细胞计数增多等。

五.鉴别诊断

1.脓毒血症引起的迁徙性关节炎

常有原发感染的征候,血液及骨髓培养呈阳性且关节内渗出液有化脓趋势并可找到病原菌。

2.结核性关节炎

多为单个关节受累,好发于经常活动手摩擦或负重的关节。

3.结核感染过敏性关节炎

体内非关节部位有确切的结核感染灶,无骨质破坏。

4.淋巴瘤和肉芽肿

少数患者可出现急性多关节炎症状。

5.莱姆关节炎

此病是由蜱传播的一种流行病。

6.痛风

痛风的发病率有明显增多趋势,痛风早期易与类风湿关节炎与风湿性关节炎相混淆。

7.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性关节炎,为多发性对称性指掌等小关节炎和脊柱炎,晚期往往造成关节的畸形。可见类风湿结节和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的病变,类风湿因子阳性。

六.并发症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急性疼痛期间,由于长期卧床,或者服用激素时间过长等,可致患者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出现一些并发症。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肺炎

由于免疫能力下降,遭受细菌感染,患者常合并肺炎。

2.泌尿系统感染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若日常生活不注意,或者患感冒后,常容易发生泌尿系感染。

3.库欣综合征

患者若用激素时间过长,常因体内肾上腺皮质功能受到抑制而并发库欣综合征。常见症状主要有满月脸、水牛背、体重增加等。

4.口腔溃疡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服用免疫抑制剂之后常出现口腔溃疡,此外还可出现恶心呕吐、厌食、皮疹、味觉消失等不良反应。

5.传染病

患者由于患此病的时间太久,自身免疫功能下降,当社会上流行某些传染病时,比正常人更易受到传染。

七.治疗

1.抗风湿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期诊断和尽早合理、联合用药。常用的抗风湿病药物如下:

1)水杨酸制剂 是治疗急性风湿热的最常用药物,疗效确切。以阿司匹林为首选药物,用药后可解热、减轻炎症,使关节症状好转,血沉下降,但不能去除风湿的基本病理改变,也不能预防心脏损害及其他合并症。

水杨酸制剂常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胃部刺激症状,可服用氢氧化铝缓解,不能耐受水杨酸制剂者,可选用氯芬那酸。

2)肾上腺皮质激素 皮质激素不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必要药物。只有在关节炎患者伴有心脏炎的证据,且水杨酸制剂效果不佳时,才考虑使用。

2.抗链球菌感染

根治链球菌感染是治疗风湿热必不可少的措施,首选药物为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红霉素或乙酰螺旋霉素。

3.中医药治疗

风湿性关节炎属于中医的痹症范畴,急性期宜祛风清热化湿,慢性期宜祛风散寒化湿,能对症状的缓解起到辅助作用。

八.预防

非活动期注意关节锻炼,关节处要注意保暖,避免潮湿;去除体内链球菌感染灶防止复发,如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可行扁桃体切除;风湿活动控制后应每24周肌注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患急性咽峡炎时即刻就医以免病情复发。

 

 

 

 

 

8.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常被称为冠心病。但是冠心病的范围可能更广泛,还包括炎症、栓塞等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世界卫生组织将冠心病分为5大类:无症状心肌缺血(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和猝死5种临床类型。临床中常常分为稳定性冠心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一.流行病学

1987年~1993年我国多省市3564岁人群调查(中国MONICA)发现,最高发病率为108.7/10万(山东青岛),最低为3.3/10万(安徽滁州),有较显著的地区差异,北方省市普遍高于南方省市。冠心病的患病率城市为1.59%,农村为0.48%,合计为0.77%,呈上升趋势。冠心病在美国和许多发达国家排在死亡原因的第一位。然而,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冠心病死亡率下降趋势。得益于60-80年代美国所进行的降低冠心病危险因素的努力,主要是控制危险因素和改进心肌梗死的治疗。2009年中国城市居民冠心病死亡粗率为94.96/10万,农村为71.27/10万,城市高于农村,男性高于女性。

二.危险因素与诱因

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可改变的危险因素和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了解并干预危险因素有助于冠心病的防治。

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血脂异常(总胆固醇过高或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甘油三酯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低)、超重/肥胖、高血糖/糖尿病,不良生活方式包括吸烟、不合理膳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热量等)、缺少体力活动、过量饮酒,以及社会心理因素。不可改变的危险因素有:性别、年龄、家族史。此外,与感染有关,如巨细胞病毒、肺炎衣原体、幽门螺杆菌等。

冠心病的发作常常与季节变化、情绪激动、体力活动增加、饱食、大量吸烟和饮酒等有关。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1)典型胸痛 因体力活动、情绪激动等诱发,突感心前区疼痛,多为发作性绞痛或压榨痛,也可为憋闷感。疼痛从胸骨后或心前区开始,向上放射至左肩、臂,甚至小指和无名指,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胸痛放散的部位也可涉及颈部、下颌、牙齿、腹部等。胸痛也可出现在安静状态下或夜间,由冠脉痉挛所致,也称变异型心绞痛。如胸痛性质发生变化,如新近出现的进行性胸痛,痛阈逐步下降,以至稍事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甚至休息或熟睡时亦可发作。疼痛逐渐加剧、变频,持续时间延长,祛除诱因或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此时往往怀疑不稳定心绞痛。

心绞痛的分级:国际上一般采用CCSC加拿大心血管协会分级法。

Ⅰ级:日常活动,如步行,爬梯,无心绞痛发作。

Ⅱ级:日常活动因心绞痛而轻度受限。

Ⅲ级:日常活动因心绞痛发作而明显受限。

Ⅳ级:任何体力活动均可导致心绞痛发作。

发生心肌梗死时胸痛剧烈,持续时间长(常常超过半小时),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并可有恶心、呕吐、出汗、发热,甚至发绀、血压下降、休克、心衰。

2)需要注意 一部分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仅仅表现为心前区不适、心悸或乏力,或以胃肠道症状为主。某些患者可能没有疼痛,如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

3)猝死 约有1/3的患者首次发作冠心病表现为猝死。

4)其他 可伴有全身症状,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可出现。

2.体征

心绞痛患者未发作时无特殊。患者可出现心音减弱,心包摩擦音。并发室间隔穿孔、乳头肌功能不全者,可于相应部位听到杂音。心律失常时听诊心律不规则。

四.检查

1.心电图

心电图是诊断冠心病最简便、常用的方法。尤其是患者症状发作时是最重要的检查手段,还能够发现心律失常。不发作时多数无特异性。心绞痛发作时S-T段异常压低,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出现一过性S-T段抬高。不稳定型心绞痛多有明显的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心肌梗死时的心电图表现:①急性期有异常Q波、S-T段抬高。②亚急性期仅有异常Q波和T波倒置(梗死后数天至数星期)。③慢性或陈旧性期(36个月)仅有异常Q波。若S-T段抬高持续6个月以上,则有可能并发室壁瘤。若T波持久倒置,则称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冠脉缺血。

2.心电图负荷试验

包括运动负荷试验和药物负荷试验(如潘生丁、异丙肾试验等)。对于安静状态下无症状或症状很短难以捕捉的患者,可以通过运动或药物增加心脏的负荷而诱发心肌缺血,通过心电图记录到ST-T的变化而证实心肌缺血的存在。运动负荷试验最常用,结果阳性为异常。但是怀疑心肌梗死的患者禁忌。

3.动态心电图

是一种可以长时间连续记录并分析在活动和安静状态下心电图变化的方法。此技术于1947年由Holter首先运用于监测电活动的研究,所以又称Holter。该方法可以观记录到患者在日常生活状态下心电图的变化,如一过性心肌缺血导致的ST-T变化等。无创、方便,患者容易接受。

4.核素心肌显像

根据病史、心电图检查不能排除心绞痛,以及某些患者不能进行运动负荷试验时可做此项检查。核素心肌显像可以显示缺血区、明确缺血的部位和范围大小。结合运动负荷试验,则可提高检出率。

5.超声心动图

超声心动图可以对心脏形态、结构、室壁运动以及左心室功能进行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手段之一。对室壁瘤、心腔内血栓、心脏破裂、乳头肌功能等有重要的诊断价值。但是,其准确性与超声检查者的经验关系密切。

6.血液学检查

通常需要采血测定血脂、血糖等指标,评估是否存在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心肌损伤标志物是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临床中以心肌肌钙蛋白为主。

7.冠状动脉CT

多层螺旋CT心脏和冠状动脉成像是一项无创、低危、快速的检查方法,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冠心病早期筛查和随访手段。适用于:①不典型胸痛症状的患者,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或核素心肌灌注等辅助检查不能确诊。②冠心病低风险患者的诊断。③可疑冠心病,但不能进行冠状动脉造影。④无症状的高危冠心病患者的筛查。⑤已知冠心病或介入及手术治疗后的随访。

8.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成像技术

是目前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有无狭窄、狭窄的部位、程度、范围等,并可据此指导进一步治疗。血管内超声可以明确冠状动脉内的管壁形态及狭窄程度。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一种高分辨率断层成像技术,可以更好的观察血管腔和血管壁的变化。左心室造影可以对心功能进行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的主要指征为:①对内科治疗下心绞痛仍较重者,明确动脉病变情况以考虑旁路移植手术;胸痛似心绞痛而不能确诊者。

五.冠心病预防

1.预防冠心病需要注意

1)了解易患因素。

男性在40岁后冠心病发病率升高,女性绝经期前发病率低于男性,绝经期后与男性相等,冠心病家族遗传也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因此,这些人群定期体检是很重要的,并且要预防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的发生。一旦患有高血压、血脂异常和糖尿病,除重视危险因素干预外,更要积极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

2)纠正9个危险因素。

冠心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甚至对患者的生命构成严重的威胁。虽然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但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基础却是从少儿期开始的。这其间的几十年,为预防工作提供了极为宝贵的时间。冠心病9个容易并可能被纠正的危险因素包括:血脂异常、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腹型肥胖、缺乏运动、每日摄入的水果和蔬菜减少、大量饮酒和社会心理因素。

3)改善生活方式。

即减少胆固醇的摄入和控制吸烟等,从而降低发生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吸烟等易患因素的影响,使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残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研究表明,饮食习惯与冠心病之间有密切关系,平时喜欢吃高胆固醇食物的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升高。因此,应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膳食结构合理,避免摄入过多的脂肪和大量的甜食;加强体育锻炼,经常运动。有证据显示,每周做23次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可减少得心脏疾病的危险。但突然做剧烈运动很危险,必须循序渐进地进行。超重和肥胖者更应主动减少热量摄入,并加大运动量。另外,精神压力对冠心病的影响容易被人们所忽视,平时应寻求各种途径来调解生活上的压力。可以通过培养业余爱好或运动来缓解日常生活中的紧张情绪。

有心绞痛等冠心病早期症状的患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冠心病,就要坚持长期正规的治疗。在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脂代谢异常和高血糖,由医生根据患者情况和危险度,分层、合理选用药物进行治疗。

2.预防措施

1)合理饮食,不要偏食,不宜过量。

要挖掘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的,多吃素食。同时要控制总热量的摄入限制体重增加。

2)生活要有规律,避免过度紧张。

保持足够的睡眠,培养多种情趣;保持情绪稳定,切忌急躁、激动或闷闷不乐。

3)保持适当的体育锻炼活动,增强体质。

4)多喝茶。

据统计资料表明,不喝茶的冠心病发病率为3.1%,偶尔喝茶的降为2.3%,常喝茶(喝三年以上)只有1.4%。此外,冠心病的加剧,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及血栓形成有关。而茶多酚中的儿茶素以及茶多本酚在煎煮过程中不断氧化形成的茶色素,经动物体外实验均提示有显著的抗凝、促进纤溶、抗血栓形成等作用。

5)不吸烟、酗酒。

吸烟可使动脉壁收缩,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而酗酒则易情绪激动血压升高。

6)积极防治老年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这些疾病与冠心病关系密切。

7)预防冠心病应积极降压。

下列病人达标血压为130/80mmHg,包括:断裂、慢性肾病、冠心病等危状态、颈动脉病(颈动脉杂音、超声或血管造影证实有颈动脉异常)、周围动脉病、腹主动脉病。Framingham危险评分≥10%。无以上情况达标血压为140/90mmHg。有心肌缺血表现病人,血压应慢慢下降,糖尿病人或>60岁者舒张压(DBP)低于60mmHg要小心降压。老年高血压病人脉压大者,收缩压(SBP)下降时,DBP也会降得很低(<60mmHg)。要密切注意心肌缺血症状。很老的老年人(>80岁者),降压治疗能减少脑卒中危险,但是否能减少CAD,还不肯定。 

 

 

 

9.痛 风

 

痛风(Gout)是一种常见且复杂的关节炎类型,各个年龄段均可能罹患本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痛风患者经常会在夜晚出现突然性的关节疼,发病急,关节部位出现严重的疼痛、水肿、红肿和炎症,疼痛感慢慢减轻直至消失,持续几天或几周不等。痛风发作与体内尿酸浓度有关,痛风会在关节腔等处形成尿酸盐沉积,激活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进而引发急性关节疼痛。饮随低食物是比较普遍和健康的治疗方法。减少食用肉类、野味、海鲜、含酵母食物和饮料等限制饮酒。酒精在发酵过程中会消耗人体大量水分并产生大量嘌呤,人体内嘌呤含量越多,代谢产生的尿酸就越多,同时酒精刺激肝脏也会产生尿酸,而这会增加痛风的发病率和痛风对人体的危害。

一.痛风/高尿酸血症(HUA)定义

国际上HUA定义为:正常嘌呤饮食状态下,非同日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男性血尿酸>420 μmol/L,女性血尿酸>360 μmol/L。当血尿酸水平超过关节单钠尿酸盐饱和度而析出沉积于外周关节及周围组织时,称为痛风。没有痛风发作的HUA称为无症状HUA,因其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尚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

二.风险因素

1.肥胖

肥胖是痛风的危险因素,肥胖不仅增加痛风发生的风险,而且肥胖患者痛风发病年龄较早。

随着BMI的增加,痛风的发生率明显升高,而且内脏脂肪与痛风的发生亦密切相关。 [3] 

高甘油三酯血症和肥胖均是痛风的危险因素。肥胖可导致胰岛素抵抗,通过多种途径最终导致肾脏尿酸排泄减少。肥胖会引起游离脂肪酸增加,通过影响黄嘌呤氧化酶等的活性增加尿酸的合成。

2.饮酒

过量的酒精摄入是痛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啤酒中含有大量嘌呤成分,因此诱发痛风的风险最大。

饮酒促进血尿酸水平升高的可能原因:

(1)乙醇刺激人体合成乳酸,乳酸竞争性抑制肾小管尿酸排泄。

(2)乙醇可通过增加ATP降解为单磷酸腺苷,从而促进尿酸生成。

(3)某些酒类,如啤酒,长期大量饮用可促进HUA甚至痛风的发生。

(4)饮酒的同时常伴随高嘌呤食物的摄入,更增加HUA和痛风的发生风险。

(5)长期大量饮酒导致的慢性酒精相关性肝脏疾病与胰岛素水平升高有关,可抑制胰岛素信号通路,增加胰岛素抵抗风险,使尿酸重吸收增加,血尿酸水平升高。

3.高血压

高血压是痛风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美国居民进行长达9年的随访,发现患有高血压的参与者发生痛风的风险显著高于非高血压者。

可能原因是:高血压导致微血管病变后造成组织缺氧,之后血乳酸水平升高,抑制了尿酸盐在肾小管分泌,最终引起尿酸潴留导致HUA;另外,不少高血压患者长期应用利尿剂,袢利尿剂和噻嗪类利尿剂等均可促进血尿酸水平增加   

4.高血糖

高血糖高血糖是HUA的危险因素。糖尿病患者嘌呤分解代谢增强、尿酸生成增加,血尿酸水平升高,而HUA可加重肾脏损伤,使肾脏尿酸排泄减少,进一步加重HUA的发生。但血糖与血尿酸水平的变化并非线性相关。

富含嘌呤的食物(如肉类、海鲜)可增加HUA/痛风发生风险。果糖是可升高血尿酸水平的碳水化合物,可促进尿酸合成,抑制尿酸排泄,故含果糖饮料等的大量摄人可使血尿酸水平升高。

5.某些药物

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发生痛风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2.641.70。小剂量阿司匹林(75150 mg/d)、环孢素、他克莫司和吡嗪酰胺等可促进血尿酸升高,增加痛风的发生风险。

三.流行病学

我国缺乏全国范围痛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报告的痛风患病情况,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hinese Rheumatism Data Center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62月,基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0家医院的6 814例痛风患者有效病例发现,我国痛风患者平均年龄为4828(男性4795岁,女性5314),逐步趋年轻化,男:女为151。超过50%的痛风患者为超重或肥胖。

全球范围内,发达国家HUA/痛风患病率高于发展中国家。北美和西欧国家痛风较为常见,患病率为1%4%,而前苏联、伊朗、马来西亚等地区痛风患病率较低。 [8]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尿酸血症与CKD进展至终末期肾病相关。

四.治疗

1.痛风治疗:可通过饮用随低食物的方法,一是预防尿酸的过量产生,二是促进肾脏排泄尿酸,达到预防痛风的目的;痛风会因为尿酸在各个脏器的沉积,导致脏器微循环障碍,要积极防止心、脑血管及肾脏并发症。 限制饮酒。酒精在发酵过程中会消耗人体大量水分并产生大量嘌呤,人体内嘌令含量越多,代谢产生的尿酸就越多,同时酒精刺激肝脏也会产生尿酸,而这会增加痛风的发病率和痛风对人体的危害。 目前痛风治疗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治疗痛风发作时疼痛和炎性反应。

对于肥胖的痛风患者,在关注血尿酸的同时,注意引导患者规律运动,监测血压、血糖、血脂、肝脏转氨酶等指标,给予综合治疗,维持血尿酸达标,尽可能减少受累关节数。避免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穿舒适鞋,防止关节损伤,慎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如某些利尿剂和小剂量阿司匹林等。防治伴发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和冠心病等。 秋水仙碱早期用于痛风发作时,缓解症状的速度快。急性痛风发作36 h内服用秋水仙碱,而前驱期应用可阻止痛风发作。

肾功能不全时仍为一线药物,但要减量,因肾功能不全会显著减少其清除率、增加药物毒性。多达20%的口服药物是通过肾脏原样排泄,而在严重肾功能衰竭患者中,秋水仙碱的半衰期是正常肾功能患者的23倍。同时,秋水仙碱不能通过透析清除,因此,其毒性在CKD患者中是加剧。

痛风石的手术适应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痛风石导致肢体畸形并引起功能障碍而影响日常生活;

(2)压迫皮肤,已经形成或即将出现皮肤破溃;

(3)窦道形成,粉笔样物质渗出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

(4)关节活动障碍,神经受压出现卡压症状。

痛风石直径15 cm者争取尽早手术。

大部分痛风患者通过药物即可控制病情发展,而少数患者经内科治疗后,疗效不佳甚至无效,尿酸盐结晶沉积于关节、肌腱,逐渐形成痛风石 12%-15%的痛风患者罹患痛风石。最终表面皮肤破溃,形成溃疡或窦道。研究表明,痛风创面不愈合发生率高达23%,伤口换药时间可达68周。平均愈合时间长达4个月,给患者日常生活、心理及肢体功能造成了巨大影响。痛风患者若尿酸控制不理想,急性痛风会反复发作,不利于创面愈合。痛风创面由于血运差,细胞再生力弱,创面常常经久不愈。

本组患者入院时创基条件较差,且常常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染,局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明显。术前创面每日换药,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湿敷创面,同时应用红光治疗仪行物理治疗,必要时联合应用医疗成本较低的简易负压引流装置,改善创基效果显著。血液中尿酸水平升高是罹患痛风的先兆。痛风这种以关节疼痛发炎为典型症状的疾病最常见于成年男性中。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调查中发现,增加每日的咖啡摄入量可明显降低血液中的尿酸水平。小组选取了近4.6万名40岁以上无痛风病史的男性,进行为期12年的跟踪调查。统计分析发现,咖啡的人,血液中尿酸水平会明显降低,与从不喝的人相比,每日饮用4杯至5杯的人痛风发病几率可降低40%。

2.家庭护理

患者痛风急性发作时,需注意休息,必要时可予夹板固定疼痛关节,冰敷止痛。 

日常生活管理

3.饮食

保持饮水量,避免摄入酒精、含糖饮料及高嘌呤食品如动物内脏和海鲜。

限酒,特别是啤酒。

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常见高嘌呤水平食物包括:动物内脏、猪肉、牛肉、羊肉、贝类、凤尾鱼、沙丁鱼、金枪鱼等。

减少富含果糖饮料的摄入。

大量饮水,每日2000 ml以上。

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

4.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体重及腰围、增加体育运动至中等水平。

具体来说,痛风患者应遵循下述原则:

保持体重。

规律饮食和作息。

规律运动。

禁烟。

停用可导致尿酸升高的药物。

5.日常病情监测

定期复诊,医生会通过病史、血尿酸测定检查监测患者疾病进展,必要时会通过影像学检查辅助监测。合并有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的痛风患者,需要格外注意监测自身日常血糖、血压水平,及时监测病情,定期复诊,向医生寻求帮助。

特殊注意事项

痛风发作期间需注意休息,避免疲劳,防止剧烈运动或突然受凉。我国一项大数据统计显示,剧烈运动是男性和女性痛风患者发作的第三位诱因。突然受凉是女性痛风发作的第二位诱因,是男性的第五位诱因。

6.预防

调整生活方式有助于痛风的预防和治疗。